歡迎您的到來,我們專注于分享物業管理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最新動態。如果您對物業服務質量,物業管理制度、行業法規等話題感興趣,歡迎您關注我。在這里,我們將一起探索和學習,共同推動物業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期待您的加入!
當清晨的垃圾無人清運,小區的草坪日漸荒蕪,曾經熟悉的保安身影悄然消失——物業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我們身邊撤離。
中海物業宣布退出鄂州雙創之星小區,金科服務告別重慶龍興未來城市,龍湖物業、金科服務、中海物業等十余家知名企業近期接連發布撤場公告。撤場背后,是長期虧損的無奈:鄂州小區累計欠費59.59萬元,入住率低讓企業難以為繼;重慶項目運營6年持續失血,最終黯然退場。
物業公司為何紛紛“棄盤”?
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一語道破:要么無錢可賺,要么無心再留。
低收繳率、長期虧損侵蝕盈利空間,尤其在入住率低的小區;管理矛盾激化,溝通不暢、服務未達預期、權利尊重不足,最終迫使企業離場。
與退場潮相伴的,是席卷全國的物業費下調潮。杭州萬固珺府的業主們要求將物業費從2.8元/平方米降到2.2元,濱江服務認為此價難保服務品質,談判破裂后于6月底撤場。
中指研究院監測顯示,2024年以來,物業費降幅普遍在10%-40%,重慶、武漢、銀川等二三線城市成為重災區。中物智庫分析指出,經濟壓力下業主試圖壓低物業費減輕負擔,但當費用跌破成本線,服務質量必然下滑。
降價換不來滿意,卻可能陷入惡性循環。
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最新調查揭示了殘酷現實:降價超30%的小區中,46.3%的業主反饋服務明顯下降,保潔頻次減少、綠化維護標準降低成為普遍現象。低價引發劣質服務,劣質服務導致更多欠費,更多欠費最終迫使物業撤場——“低價—劣質—欠費—撤場”的死循環已然形成。
物業行業怎么了?
張毅指出,當前行業面臨雙重夾擊:一方面,80%以上企業存在“重收費、輕服務”的痼疾。物業費收支不透明,業主質疑“付費與服務是否等值”,拒繳成為惡性循環的起點;另一方面,房地產進入存量時代,新增項目銳減。行業競爭轉向“服務為王”,但多數企業能力不足,轉型艱難。
破局之路在何方?
張毅提出的三大方向值得全行業深思:
1. 提升服務與管理能力:強化業主互動,保障物業費透明合理,滿足業主對“安全、放心”的基本訴求。
2. 構建行業標桿體系:監管部門應樹立標桿項目,明確“好服務”標準,讓行業有參照、業主有預期。“如同公交、地鐵因服務標準化而極少出現逃費現象,物業行業也需通過標準統一減少矛盾”。
3. 加強品牌與服務感知:通過“感化服務”與創新傳播,讓業主切實感受到服務價值,形成良性互動。
物業本應是投入小、收益穩的行業,其健康發展的核心在于服務質量。成功案例證明:只有通過優質服務與主動關懷,讓業主感受到安全與放心,才能打破“收費難—服務降”的怪圈。
站在自家樓下,抬頭望著樓道里新貼的物業費催繳單與角落里堆積的未清運垃圾,手中的門禁卡仿佛重了幾分。刷卡進門時,忍不住想:當物業服務縮水成為常態,當物業公司撤退成為選項,我們守護的究竟是一個價格標簽,還是真正值得托付的家?
物業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企業、業主、監管部門三方協同。以服務為核心、以標準為支撐,或許才是解開當前困局,實現多方共贏的鑰匙。
家門口的服務不能消失,更不該在價格與質量的撕扯中淪為犧牲品。畢竟當物業真正離去時,每一片無人清掃的落葉,都在訴說我們共同失去的東西。
(本文案例來源于公開報道,觀點僅供參考。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如果你認同本文觀點,請點贊、在看、轉發!
只有更多人關注,小區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關注我,了解更多的物業管理方面的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