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的第一個考驗出現了,中國正在看他是否吸取了前任的教訓。
美韓貿易談判進行中,韓國這邊主動放出風來,說美國正催促李在明政府,采取措施限制中國造船業。
所以外界都很在意,中國對此作何反應。
【李在明上任一個月后,第一個兩難抉擇出現了】
我方外交部當天就回應說,一向支持各方以對話協商方式,妥善處理經貿問題,但任何協議,都不應當損害第三方的利益。
這是我們在相關議題上的一貫立場,也是對其他打算與美國談判的國家劃出的一條紅線,韓國這里也不例外。
換個角度來看,美韓經貿談判,是我們觀察韓國新政府外交政策的一個窗口。李在明上臺至今,也就一個月出頭,雖說他在民調上的表現可圈可點,但支持率的變化,還不足以評判他的內政外交能力,最后還是要取決于他如何解決韓國當下的各種實際問題。
具體到外交層面,就是修復中韓關系,同時穩住美韓同盟,而且還得撐過特朗普的關稅攻勢,再具體一點,就是看李在明如何答復美國“限制中國”的要求。
【這是我們的一貫立場】
中國造船業,為何會出現在美韓經貿談判中?美方拋出這個議題,也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
首先,特朗普已經喊出了重振美國造船業的口號,可美國的造船能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只能搞一些歪門邪道,首先就是動用行政手段,濫收“港口費”,以自己的市場為賭注,不遺余力地打壓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優勢。
與此同時,利用中韓在造船業上的競爭關系,以及韓國對中國的失衡心理,對美韓關系的路徑依賴等等,在經貿談判期間推波助瀾,為的就是讓韓國心甘情愿地吞下這個餌。
其次,中美關稅戰雖然告一段落,雙方也接近達成協議,但美國并未放棄構建“關稅同盟”的想法,執意要拉長戰線,日韓這兩個在亞太地區的傳統盟友是一定要拉攏的。
只是日本這邊態度十分頑固,韓國這邊又趕上政治動蕩期,之前是臨時政府在和美國談,李在明上來以后,又得從頭開始。
【李在明既要修復中韓關系,又要維系美韓同盟】
不過美國可沒多少耐心等下去,特朗普的關稅信就照發不誤,在加大施壓力度的同時,順勢要求韓國配合自己打壓中國。
特朗普政府自認為,自己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已經顯著打擊了中國造船業,只要韓國積極配合,會取得更多成效。
考慮到韓國原先的造船業,早些年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結果被中國后來居上,雙方的市場份額差距大到不成比例,韓國這邊累積了不小的怨氣。
所以美國相信,對于自己的要求,韓國沒有不答應的道理,甚至會有很配合的動力。
【之前一直是臨時政府在和美國談】
在經貿議題上,特朗普對日本的窮追猛打,對越南的言而無信,韓國可都是看在眼里,李在明憑什么認為,自己比這兩個國家更特殊?
何況韓國自身體量有限,消化不了那么大的造船市場。他們在經貿議題上一味配合特朗普,最后也只是為后者的“美國優先”做了嫁衣,免不了要被美國“巧取豪奪”。
美方提出的條件,韓國答應也不是,不答應也不是。接受了,勢必得罪中國,李在明改善中韓關系的政治承諾化為泡影。
如果不答應,就觸怒特朗普,甚至攪黃美韓經貿談判,連帶著輻射到美韓政治關系與軍事合作。這一結果同樣是韓國不可承受之重。
如何在兩者中取得平衡,這就很考驗韓國新政府的外交手腕了。
而殘酷的現實是,美國可能只留給韓國“二選一”的空間,就看李在明有沒有本事跳出這個框架,真正做到從國家利益出發的“平衡外交”。
韓國這邊的應對,就有些取巧,沒有一口答應下來,而是把消息捅給外界,其實就是為了試探中國的口風,更進一步的意圖,是想以此制造討價還價的籌碼,斡旋于中美之間,看誰能開出更高的條件。
【李在明需要盡快給美國一個答復】
不得不說,算盤打得很刁鉆,但想要駕馭這一布局,未免超出了韓國自身的能力,擅自卷入中美博弈,覺得能左右逢源,大概率是給自己招來無妄之災。
韓國那些待價而沽的小九九,我們心里再明白不過,但美韓之間如何談,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我們不會過多干涉,但只要打起了中國的主意,反制起來也不含糊。
我們也在看,韓國新總統該如何處理這一難題,這將決定往后幾年,我們與韓國打交道的基調。
李在明如果成功化解了美國的攻勢,我們或許會對韓國新政府高看一眼,覺得對方確實吸取了前任的教訓,有望給中韓關系帶來一些新氣象,若他到頭來還是妥協讓步,那么對于韓國后續的外交政策,大致可以蓋棺定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