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了好幾天,靴子終于落地。
7月14-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正式召開,規格很高。
之所以備受關注:
一是,歷史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不多,也就五次。
上一次是2015年,距今已經10年了。
每一次會議召開,都不同的時代背景,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遠的就不說了,2015年一個關鍵詞就是棚改。
后續的故事,就是房住不炒,三道紅線等政策的層層加碼,市場劇烈調整,影響延續到現在。
二是,當下是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關鍵期,市場對高層會議有更大,更高的預期。
不過,今天的會議內容,通讀下來:
沒有棚改。
但重點提到了城市更新,這是重要抓手,是重要增量,也是房地產的大信號。
具體的內容,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就不貼了,說幾個看法。
1)頂層邏輯的轉變:從增量擴張到內涵式發展。
新型城鎮化,由速度到高質量發展轉型,尤其是城市空間有機生命體的提法,這遠比比單純的空間規劃,更強調系統性。
核心,是以人為本。
如果說城鎮化的上半場是以土地金融為導向的城市高速發展。
那么,下半場城市經營既要“向錢”看,也要高質量、高效率的城市資產運營和管理,滿足大家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2)土地金融的轉向:通過產業創新,以及改革開放激活城市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創新城市建設的核心”。
這意味著,新的配套,新的服務,新的產業落地,需要城市更新作為新通道,新增量。
其中,一個關鍵是科技軟服務,需要硬配套的結合。
怎么理解?
舉個例子,廣州低空經濟中的無人機即時配送服務,需要軟硬件的配合。
假設每家窗戶,或者陽臺配一個無人機自動接收的降落坪,自動充電,自動飛行和返航,類似空調外機。
到時候,外賣隨時買買買。
這兩天,大家都在討論的深鐵+萬科機器人的自動配送,那在地鐵商店沿路的樓梯設計,信號指示是不是需要重新設計?
人居是一個開放又復雜的系統,關鍵是就是生態、人文和科技。
其中,人文和傳承是穩定的,而科技是負責突變和創新的。
這些都是城市更新,跟得上新時代,新變化帶來的新機會,新機遇。
3)七大任務中,暗含政策優先級。
七大任務中,創新城市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和宜居城市代表的房地產新模式排在前兩位。
天花板會議,會有持續性的影響。
最后,就拋幾個問題。
1)今天大會之后,是不是要重新思考土地利用,國土空間規劃是不是會調整?
接下來,怎么來重新定義資產?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
尤其是,城市復興,存量更新,資產的保值增值。
2)后續一系列調整背后的金融邏輯,而不是金融和房地產直接綁定。
3)廣州,在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廣州房票,最關鍵的是政府下場直接購買商品房。
其一:村民房票。村民房票,按政策含獎勵,是18個月兌付。
其二:政府存量房購買。政府存量房購買是另外一種體系。
今年廣州新中軸海珠段、天河環五山、白云羅沖圍、廣州火車站,四大片區改造也在積極推進。
這次會議無疑是給廣州一個正向反饋,難而正確。
今天大會之后,相信后續會帶來一系列金融、規劃等系統性配套的協同政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