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的精益生產,最早其實就是“窮則思變”的產物。二戰后,日本經濟蕭條、資源短缺,豐田和很多日本企業一樣,面臨著“錢不多、原材料有限、客戶還很挑剔”的尷尬局面。
在這種環境下,豐田必須想辦法“用有限的錢,干出漂亮的活”。老板豐田喜一郎和工程師大野耐一就琢磨:既然沒錢買大批原材料、也沒資本積壓庫存,那就只買、只造客戶真正要的東西,而且流程要盡量不浪費,多快好省。
所以,精益生產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
怎么用最少的資源,把對客戶最有用的東西,最快送到他們手上。
人們對精益管理普遍存在三個迷思。
迷思1:我的公司體質良好,不需要精益
中美貿易戰提升關稅、薪資逐年成長、強勢客戶要求降價……,每年總有很多原因提高成本,一旦毛利成長速度低于成本增長,即使營收增加,獲利依舊會下滑。許多企業抱怨利潤變薄,卻繼續追求難以掌握的營收,而不是可以控制的浪費,所以每家企業其實都需要精益管理。
迷思2:導入信息系統、機器人、自動化設備就是精益
工業4.0、AI、無人工廠的效果,好似跟精益管理一樣。然而,機器需要數據驅動,數據需要人輸入,數據判定、分析也需要人為設定,而每家公司的需求也不同。投資設備的前提是人力的經驗,所以,刪除無價值的流程,讓員工學習如何更有效率,才是真正的精益管理,也是“智慧”的前提。
迷思3:流程改善是主管的事,與我無關
精益管理是一個系統問題,推動不只是由上往下,更多的時候是由第一線發現問題,才能追溯整個流程。改革可以由員工發動,更需要老板要支持,全員配合。當A流程的改善,形成B流程的障礙時,老板能宏觀評估,在一加一減之間如何調整,讓整體效能增加。
總結
我們知道精益生產的核心是用最少工作,創造價值。對于很多人來說,精益生產的內容就是消除浪費,當浪費減少了,質量就會提升,生產時間和成本也會降低。管理者就是要具備雙明亮的眼睛,隨時探查公司組織的“不必要的浪費之處”設法改善減少甚至消除,這樣才能有效落實精益管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