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已有156年歷史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是一所以西醫和外科見長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不少患者奔著其先進的技術而來。作為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項目建設單位,浙大二院如何發展中醫、體現中醫價值,并讓中醫和西醫緊密結合?近日,記者來到浙大二院尋找答案。
明確方向,精準發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在接受采訪時,開門見山表達了對中西醫結合的看法。他說,中西醫結合的關鍵是要滿足患者需求,從患者需求出發找到中西醫結合的突破口,“如果拋開需求談結合,則是‘空中樓閣’”。
王建安說,一些復雜疾病治療周期長,西醫常規治療手段存在療效瓶頸、藥物副作用顯著等問題。比如,腫瘤、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及風濕類疾病,這些疾病的病理機制復雜,患者治療需求多元化。中西醫結合要以滿足患者需求為突破口,最終目標是通過優勢互補實現療效升級。這與“患者至上”的價值觀高度契合。
順著這個思路,浙大二院明確中西醫協同發展方向,在學科建設方面,成功獲批腫瘤學、神經內科、泌尿外科3個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打造學科發展高地。在項目研究方面,獲得心力衰竭、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征、淋巴瘤、癲癇4個國家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項目,深入探索復雜病癥診療方案。此外,該院還聚焦心血管、腫瘤、神經、免疫、泌尿、消化六大系統,明確28個優勢病種為中西醫協同科研與臨床診療的核心方向;科學規劃腫瘤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泌尿外科4個中西醫融合病房,推動理論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
在泌尿外科中西醫融合病區,醫護人員正在用中草藥為患者驅散痛苦。該病區護士長張益曼向記者一一講解了降逆止嘔貼、失眠貼、便秘貼、熱庵包等中醫貼劑的作用。“因二氧化碳潴留,部分做腹腔鏡手術的患者會在術后出現肩膀痛的癥狀。我們自制了含有艾絨的熱庵包,止痛效果非常好。很多患者都會主動要求貼敷。”張益曼說,醫院鼓勵有資質的護理人員在病區開展穴位敷貼、耳針、中醫熏洗等中醫非藥物療法,不僅能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還能有效體現護理人員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的專業價值。
除了護理人員外,泌尿外科還擁有具備中西醫結合治療資質的醫師。打開該科的HIS系統(醫院信息系統),記者發現接診醫生會為患者作中醫和西醫兩種診斷,用藥列表中也包含中藥和西藥。該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兼男科主任呂伯東介紹,醫生在接診時會先對患者進行系統評估,然后運用西醫診斷方法和中醫辨證論治明確病癥,有針對性地制定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最后根據病情選擇最適合的藥品,可直接將藥品寄送到患者家中。
“對于不同疾病或者同一種疾病的不同病程,中醫和西醫治療各有優劣。一些西藥副作用較強,選擇恰當的中藥代替他們,會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呂伯東告訴記者,以泌尿系結石為例,其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殘留難清除三大特點,這正是中醫治療的突破口。西醫運用碎石術進行治療,中醫負責對患者身體進行調理降低復發率,這樣的中西醫結合路徑可以達到“1﹢1>2”的效果。
組建隊伍,美美與共
記者在該院心血管內科遇到了一名“特殊”的醫生——宋美瑩。“我每周既會在心血管內科出門診,也會在中醫科出兩天中醫門診。我能明顯感受到患者對于中醫的需求很大,不少患者都希望我開些中藥幫他調理身體。”宋美瑩說,她是一名“雙聘醫生”,主聘科室為心血管內科,副聘科室為中醫科;她同時擁有中醫和西醫的醫學背景——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習中西醫臨床知識,博士研究生階段開始進行基礎醫學研究。
“平時工作確實會忙一些,畢竟兩個科室的工作都要做好。無論是患者還是同事,都在慢慢認可我的工作,讓我很有獲得感。”宋美瑩告訴記者,現在,心血管內科的很多護士、醫生都在喝她開的中藥調理身體,大家愿意更多地了解和體驗中醫。
浙大二院心血管內科常務副主任蔣峻介紹,培養“雙聘醫生”是浙大二院對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探索,醫院出臺了“雙聘醫生”相關管理辦法,明確了“雙聘醫生”的人事關系歸屬、工作內容等。比如,主聘在西醫專科的“雙聘中醫醫師”,人事關系歸屬于西醫專科,要參與兩個科室的臨床、科研、教學等工作,且在中醫科室工作時間不少于50%。
“‘雙聘醫生’的培養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就像是在培養中西醫結合‘種子選手’——未來推動中西醫結合發展的骨干力量。”蔣峻說。
王建安坦言,綜合醫院雖然是中西醫結合的重要平臺,但普遍面臨人才數量不夠、老專家與青年人才銜接不上、高端人才欠缺等中醫人才隊伍建設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中西醫結合工作的開展。
雙聘機制是浙大二院組建和壯大中西醫結合人才隊伍的重要舉措之一,不僅可以深化中西醫學科交叉融合,還利于青年中醫醫師建立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及科研思維。
除了定向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浙大二院還注重從西醫隊伍中孵化中西醫結合人才。自2023年獲批“西學中”培訓基地以來,該院“西學中”培訓項目已累計培訓超200名學員,其中擁有中高級職稱學員占比接近50%,形成了以高年資醫師為骨干的專業化研修梯隊,構建起系統化的中西醫結合人才孵化體系。
“許多西醫大專家也報名參加了‘西學中’培訓。”王建安告訴記者,這些西醫專家之所以對中醫有這么高的學習熱情,一方面是因為醫院歷來注重中醫藥傳承與創新,有著優質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是因為西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西醫優勢互補能讓患者的治療方案更完善,讓患者的健康多一分保障。
王建安表示,通過參加“西學中”培訓,西醫醫生加深了對中醫理論體系的認知和認同,醫院由此構建起“臨床骨干﹢學科精英”的中西醫協同人才矩陣,為學科融合發展注入兼具實踐經驗與學術深度的智力動能。這種以高端人才為引領的培養模式,正成為推動中西醫結合診療體系創新的核心引擎。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西醫結合并不拘泥于給患者喝中藥或者針灸,最重要的是讓西醫接受中醫的治療理念,并將中醫理念融入平時的診療。”浙大二院中醫科主任于慧敏說。于慧敏是該院引進的高端中醫人才,有在綜合三甲醫院西醫科室和中醫科工作的經歷。在她看來,中西醫結合不是簡單的“拼湊”,而是從理念碰撞到形成思想共識的過程。
對于中西醫結合該如何推廣這一問題,于慧敏和呂伯東持有相同觀點。他們認為,在影響力較大的綜合醫院推行中西醫結合,有助于中西醫結合全面發展。
于慧敏表示,綜合醫院有相對齊全的醫療器械和完善的診療體系,老百姓的信任度高,龐大的就診體量帶來更多中西醫結合治療需求,使中西醫結合的效果更容易凸顯,更容易形成規范路徑和經驗,更能以點帶面推動中西醫結合發展。
“有些冠心病患者在做完心臟支架手術后依然會有胸悶等癥狀。我們用自主開發的工具評估后,發現這些患者的癥狀是由微循環功能異常引起的,于是為患者進行中藥輔助治療,改善患者的不適癥狀。患者對治療效果更滿意。”蔣峻坦言,過去,由于中醫循證醫學證據不足等原因,他對中醫的態度比較謹慎。隨著中醫的循證醫學證據不斷完善,治療效果越來越明確,他對中醫的觀念在慢慢轉變。“中西醫結合這個領域的潛力很足,我們要真正把它做好,讓更多人信服。”蔣峻說。
得益于浙大二院良好的平臺和文化土壤,在滿足患者需求和追求更好療效的目標牽引下,中西醫結合的理念正在不同科室逐漸被接受。
王建安表示,作為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試點項目建設單位,浙大二院要切實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為此,該院統籌全院資源,不斷探索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對中醫人才實行院內雙聘機制;深化中西醫協同醫聯體戰略合作,與浙江省中醫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召開中西醫融合論壇,進行兩院專家互聘;組織“西學中”培訓;依托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開展師承培養;建立中西醫融合病房;組建中西醫結合多學科診療團隊等。
“在全球醫學競爭的賽道上,中西醫結合是浙大二院邁向世界一流的戰略支點。”王建安表示,醫院將持續深耕這一領域,讓中西醫結合成為提升醫院國際影響力的金字招牌。
文:健康報記者 吳風港 楊金偉 通訊員 魯青
編輯: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