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安全的世界是危險的,最好的思考始于‘不確定’”。這是美國暢銷書作家、社會評論家瑪吉·杰克遜在其新書《意料之內:有限的認知與不確定的環境》中的一句話。
這種觀點與現代社會人們所追求的確定性完全背離,但卻引發了更多人的思考。
在算法與確定性清單盛行的時代,我們習慣于用公式和規則來應對生活,渴望通過鎖定一個確定的答案來獲得安全感。我們習慣于依靠固化的認知和熟悉的視角來解讀問題,追求簡單明了的解決方案。這種對確定性的依賴讓我們感覺到一條穩健的發展道路似乎觸手可及。
瑪吉·杰克遜認為,人們長期以來對確定性的過度追求其實是一種誤區,不確定性實則是推動個人與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不確定性思維正是認知的起點和進步的源頭。這與傳統“求穩”思維的悖論形成對比:越是依賴確定性答案,越容易在“黑天鵝事件”中癱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當前時代稱為“不確定性十年”,氣候變化、技術革新、全球格局變遷,每個領域都充滿未知。而杰克遜的視角為這一標簽注入了希望:未知即機遇。
重新認識不確定性
在經濟學、醫學、教育等不同學科中,對“不確定性”的研究和表述形式各異。但總體而言,專家們普遍認為不確定性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類是“偶然性(aleatory)不確定性”,這是客觀世界本身具有的不可預測特性,其結果難以事先確定。比如,股票市場到春天轉為牛市的概率有多大?病毒再次變異的可能性有多大?
另一類是“認知性(epistemic)不確定性”,這源于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是我們明確察覺到“某些問題我尚未掌握”的邊界感。它與單純的“無知”不同—無知是對某領域完全缺乏認識,而認知性不確定性則是意識到自己的知識缺口。前者是客觀存在的隨機性,后者則是突破思維邊界的契機。
作者認為,不確定性非但不會自動讓我們陷入認知癱瘓的泥潭,反而在高階思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推動人們在充滿挑戰的時代擁有良好的判斷力、靈活性、相互理解的能力以及高度的創造力。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皮層中約70%至80%的神經元為錐體神經元,這種細胞正是人類處理、記錄和感知不確定性的核心。當我們遭遇意外或模糊情境時,這些神經元會釋放多巴胺與去甲腎上腺素,激活前額葉皮層的高階思維能力。此時,我們的大腦會變得對新信息更加敏感,工作記憶能力提升,注意力更加集中,專注力提高,這種狀態被稱為“良性壓力”,它會打破大腦的“自動駕駛模式”,迫使我們跳出固有思維框架,重新審視問題。神經科學家約瑟夫·凱布爾(Joseph Cable)說:“不確定性是大腦在告訴我們‘這里有東西需要學習’。”關鍵在于區分“喚醒反應”與“恐懼反應”:前者指向問題解決,讓我們進入理性探索狀態;后者導致認知癱瘓,陷入本能避險。當我們感到模糊不清時,很容易將其誤認為恐懼,并因此選擇逃避。
瑪吉·杰克遜認為,不確定性帶來的良性壓力在某種程度上與“正念”相似,它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狀態,是對正在發生的事物保持開放的態度。不確定性讓我們對環境保持敏銳,這是任何決策的重要起點。
讓自己成為適應性專家
并非人人都接受并掌控不確定性。真正能駕馭不確定性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只擅長套用已有知識的傳統專家,而是一類被稱為“適應性專家”(adaptive expertise)的人,他們既能在熟悉領域高效行動,又能在未知挑戰前放慢節奏、深入思考。傳統專家在“良性環境”中依靠直覺無往不利,但在未知挑戰面前可能失靈。
“適應性專家”之所以與眾不同,正是因為他們深知“何時以及如何保持不確定”。在熟悉場景中,他們能流暢運用知識;而在面對復雜挑戰時,他們會放慢節奏、深入思考,比初學者花更多時間診斷新問題。他們會沉下心來追問:“哪里出錯了?究竟發生了什么?”—這是他們的第一大特征。
此外,他們還具備“寬視野”和“深入思考”兩大能力。他們不會局限于單一假設,而是探討多個可能性,力求理解問題的本質,并能在測試和評估多種方案后,迅速找到最佳解決方案。這種認知模式的核心在于:敢于在知識邊界處工作。適應性專家善于傾聽問題本身的“訴說”,而非固守已有的答案。
接納不確定性實現創新
團隊能否通過接納不確定性實現創新呢?真正的團隊智慧,始于對“不確定性的制度化接納”,允許團隊中有“我不知道”“也許存在另一種可能”的聲音存在,本質上是在構建認知的“防雪崩機制”。
對普通人而言,如何化未知為力量?瑪吉·杰克遜在書中給出了日常可踐行的行動指南。
第一,培養“消極能力”。如詩人濟慈所言,在不確定中保持謙遜,避免急于下結論。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第二,用脫敏練習提升心理韌性。瑪吉·杰克遜提到了一個詞—不確定性容忍度。對不確定性高度不耐受者如同生活在“確定性繭房”里,任何意外都會觸發應激反應。他們習慣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也更容易被焦慮、強迫等心理問題困擾—在他們眼中,未知等同于威脅,每一個問號都是潛在的危機信號。如何提升心理韌性?作者認為,可以通過漸進暴露法接觸低風險不確定性(如嘗試新路線、學習陌生技能),重塑大腦的壓力反應機制。
第三,打破“功能固著”。如德國心理學家卡爾·東克爾的蠟燭實驗所示,跳出事物固有用途的思維陷阱。
科學研究表明,不確定性與好奇心、創造力、適應性以及明智決策密切相關。它不是一種麻煩或者負面因素,而是一種強大的認知和情感工具。不確定性就像一只思維的牛虻,把我們從自滿中喚醒,當然,前提是我們愿意回應它的召喚。正如作者所說,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歷史時刻,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晰地理解和應對不確定性。“我想重新定義面對‘不確定性’的態度,不恐懼,擁抱它。
瑪吉·杰克遜
曾任《波士頓環球報》的特約專欄作家,并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新哲學家》《國際郵報》等出版物撰稿。先后畢業于耶魯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撰文-一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