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評判英雄,從來不是看他贏沒贏,而是看他骨頭夠不夠硬。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很明白,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而這泰山的分量往往就系在四個字上:以身殉國。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說實話當皇帝水平不怎么樣,可當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那天,這個男人做了件震古爍今的事情,他跑到景山那棵歪脖子老槐樹下,接下衣帶,從容赴死。死前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朕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任賊分尸,勿傷百姓一人。這一死,直接把大明王朝的骨氣值拉滿。后來多少人為明朝扼腕嘆息,說到底,就是崇禎用三尺白綾證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是空話。更唏噓的是城破當晚的對比,滿朝諸子大臣連夜趕制迎新主的朝服,宮里幾千太監卻操起鋤頭木棍跟闖軍拼命,領頭的太監總管王承恩帶著最后5000太監死守宮門,身中17箭還抱著柱子不倒。后來清軍入關,順治帝聽聞此事,破例把這太監葬進明皇陵,康熙還親筆提碑“忠烈千秋”,縱觀24史,太監得此殊榮的5千年獨一份。
時間倒回700年前,廣東崖山海面,南宋最后的孤舟飄搖,看著元軍戰船遮天蔽日,宰相陸秀夫整了整被浪打濕的朝服,跪在8歲的小皇帝面前:“江山要塌了,臣扶不住了,愿抱龍軀投海守節,陛下可愿同行?”誰料小娃娃竟舉起玉璽說,文武百官都為趙家跳海了,朕年紀小也是大宋皇帝。陸秀夫含淚背起幼主,高喊國王不降,躍入怒濤。最壯烈的是,十萬軍民齊聲哭喊護駕,紛紛跟著跳進洶涌海潮。宋史記載,次日海面浮尸蔽日,卻沒有一具面朝下,寧肯挺尸向天,絕不屈膝面地。
這骨氣傳到1950年朝鮮戰場,照樣把美國人嚇破膽,長津湖零下40度的地獄里,美軍王牌陸戰一師撞見永生噩夢,百余名志愿軍戰士持槍俯臥雪地,全部凍成冰雕卻還保持著戰斗姿態。有個美軍上尉哆哆嗦嗦掰開戰士手掌,發現凍在槍栓上的三根手指還有張染血的紙條:我守住陣地了。更讓西方軍校想破頭的是,多少戰士揣著炸藥包往坦克履帶下鉆,有位叫楊根思的連長,抱著最后的炸藥包沖進敵群時喊的話,成了整個志愿軍的靈魂。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三不精神,外國軍事專家研究半個世紀也沒復制成功,因為教科書里沒教過骨頭的密度。
從崇禎上吊的歪脖子樹,到陸秀夫沉海的驚濤駭浪,再到長津湖的冰雕槍口,中國人心里有桿秤,輸贏是兵家常事,氣節是千年脊梁。
甲午海戰,鄧世昌的致遠艦都燒成火球了,還要撞向吉野號,至今威海劉公島上還有人祭奠。可慈禧帶著光緒逃跑時,連紫荊城的門閂都讓太監涂了金漆帶走,這能不被戳脊梁骨嗎。張學良要是當年在北大營拎著大刀片子帶兄弟們撲向關東軍,哪怕最后渾身彈孔倒在血泊里,完全不用懷疑,今天沈陽城中心肯定立著他橫刀立馬的雕像,就因為我們認的只是血性,不是輸贏。為什么史書中那些殉國的身影格外厚重,他們用最后一滴血在天地間刻下兩行字:中華氣節重千鈞,茍且偷生輕如塵。這份生死抉擇的分量,或許正是華夏文明五千年不息的火種,因為當一個人的脊梁能硬過鋼刀,一個民族的魂魄就永遠砍不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