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的上海還黏著梅雨季的濕意,我們 80 人背著行囊登上前往婺源的大巴時,每個人的工牌都別得整整齊齊。3 天的企業團建拓展,要在古村的青石板路上踩出協作的節奏,讓梯田的稻浪見證團隊的默契,由方誠旅游(婺源)國際旅行社策劃的行程,像把 “團隊” 二字揉進了鄉土里,連總說 “團建就是換個地方開會” 的王總監都笑:“這玩法,比會議室里的破冰游戲實在多了。”
古村定向:青磚黛瓦間的團隊密碼
抵達婺源的首個清晨,曉起村的晨霧還沒散盡。團建導師老程舉著張泛黃的地圖:“今天的‘古村定向’,80 人分成 8 隊,每隊 10 人,得在 3 小時內找到 5 處藏著任務卡的老建筑?!?他晃了晃手里的信封:“任務不簡單,得靠全隊人一起琢磨?!?/p>
村口的第一處任務點就藏在 “進士第” 的匾額后。任務卡上寫著:“用村里的老物件拼出公司 logo?!?營銷部的小年輕們正圍著石磨打轉,被老程提醒:“問問村口的阿婆,她知道哪有編竹籃的篾條。” 果然,阿婆領著他們找到堆竹料,行政部的張姐靈機一動:“用篾條彎出輪廓,再用玉米串拼字母!” 當歪歪扭扭的 logo 在祠堂前拼出來時,連路過的村民都笑著鼓掌。
最考驗協作的是 “方言傳聲筒” 環節。每隊選一人學婺源話,再傳給下一個人,最后要準確說出 “團結就是力量” 的方言版。技術部的李工普通話都帶著口音,學起方言來逗得人直笑,隊友們卻沒起哄,圍著他一遍遍糾正發音。老程背著雙手在各隊間轉悠,時不時點評:“這隊分工清楚,有人找線索,有人記路線;那個隊太急了,沒聽完規則就亂跑?!?/p>
梯田協作:稻浪里的團隊韌性
次日的 “梯田農耕” 項目,把我們扔進了金黃的稻海里。8 隊要合作完成 “割稻子 — 打谷 — 運糧” 的全流程,哪隊先把糧食送進糧倉就算贏。老程站在田埂上喊:“記住,稻子要割得齊,谷粒不能撒,缺一個環節都不算數。”
剛開始,年輕人們握著鐮刀東倒西歪,有位姑娘的手被稻葉劃了道小口子,隊友立刻掏出創可貼,還把她換去捆稻穗的輕松活。生產部的王哥是農村出身,主動教大家怎么彎腰省力:“膝蓋彎一點,鐮刀往懷里帶,別用蠻力。” 漸漸地,各隊的節奏都順了 —— 有人割稻,有人捆扎,有人扛谷,田埂上的接力跑得像流水線。
“野狼隊” 最先割完稻子,卻在打谷環節卡了殼。木枷打谷的力道沒掌握好,谷粒飛得滿地都是?!懊突㈥牎?剛想加速趕超,隊長卻喊停:“去幫他們搭把手,不然谷粒浪費了可惜?!?兩隊人湊在一起琢磨,終于找到竅門:“一人扶稻束,兩人輪流打,力道均勻才不漏谷?!?老程看著這幕笑:“這才是團建該有的樣子,贏不贏不重要,懂互助才金貴。”
非遺共創:古窯里的團隊匠心
最后一天的 “非遺共創” 把我們領進了百年老窯。任務是 8 隊各做一組陶瓷擺件,最后拼成 “砥礪前行” 四個大字。陶藝師傅教了基礎手法就退到一旁:“剩下的得你們自己商量,字要端正,釉色要統一?!?/p>
設計部的姑娘們先畫出草圖,各隊卻在釉色上起了分歧 —— 有的想用水青,有的偏愛赭石。王總監突然說:“不如每隊負責一個字,釉色用漸變色,從淺到深,像咱們公司一步步發展過來。” 這個提議立刻被采納,生產隊主動承擔最難的 “砥” 字,因為筆畫最復雜;銷售隊選了 “行” 字,說要 “走出穩健的步伐”。
當八組擺件在窯前拼出完整的四字時,夕陽正把釉色染成暖金。老程捧著塊刻著 “團隊匠心” 的瓷牌走過來:“這牌子燒在你們做的瓷坯上,算是婺源給你們的紀念。” 他沒提評獎,可每個人都知道,最好的獎勵早藏在那些一起彎腰割稻、一起琢磨方言、一起捏制瓷坯的瞬間里。
返程的大巴上,80 人的笑聲比來時更響亮。有人翻出手機里的照片 —— 古村祠堂前的 logo、梯田里的稻穗堆、窯前的四字擺件,王總監突然說:“下周部門會,咱們就用‘割稻子’的辦法分工,誰擅長啥就干啥。”
車窗外的婺源漸漸遠去,但那些在青磚黛瓦間握緊的手,稻浪里并肩的身影,老窯前專注的眼神,早已把 “團隊” 二字刻進了心里。團建從不是走形式,而是讓一群人在陌生的土地上,重新認識彼此的力量 —— 就像婺源的稻子,一株不算什么,連成梯田,就能在風里掀起金色的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