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所有孩子都能找到心之所向,不懼風霜雨雪,肆意奔跑在理想之路上。
01
別讓“唯成績論”,毀掉一個孩子
前陣子回家,聽到一場噩耗,樓上的一對母子跳樓了。
聽其他鄰居說,男孩的父親在外地打工,很少回來。
為了孩子的學習,母親辭去工作專門陪讀。
最近,因為男孩中考發揮失常,沒有考上本地最好的高中,母親一直在抱怨。
兩人經常在家吵架,聲音大的鄰居都能聽到。
引起這場慘烈事故的導火索,是那天男孩躺在床上玩手機。
母親見了很生氣,一把奪過手機摔在地上,大吼道:
“玩玩玩,整天就知道玩,有這功夫怎么不知道把書看看呢?
就是因為天天玩手機,你才沒考好的,你對得起我和你爸嗎?”
男孩看著地上的手機碎片,什么話也沒說。
在母親離開房間后沒多久,留下遺書,從窗口一躍而下。
“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我知道,你們都很辛苦,是我對不起你們。
很多時候我都在懷疑,你到底愛不愛我,后來我明白了,你愛的不是我,是那個成績好的我。
我真的累了,我走了,你們再生一個喜歡的孩子吧,記得對他好一點……”
母親發現遺書后情緒崩潰,一時接受不了,也跟著跳了下去。
一場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心理專家陳默曾說:
“孩子上了初中后,來自外界的壓力會越來越多。但這些來自外界的壓力你沒有辦法,每個孩子都要承受。”
我們當然相信,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好,但錯誤的說話方式、錯誤的教育方法,不僅不會使孩子變得優秀,反而會加深孩子的焦慮情緒,進一步毀了他們。
教育專家田宏杰曾講過一個初三女孩的故事。
女孩的平時成績一直都很好,但一到考試就發燒。
了解后才知道,這些“巧合”都和媽媽有關。
媽媽為她的學習付出了很多,自然對她的成績抱有比較高的期待。
一次考試前,她因為發燒沒辦法好好復習,考得很差,她很怕媽媽會怪她。
媽媽卻說:
“孩子,你發燒了好幾天,還能考出這樣的成績,已經很好了,等你身體好了,肯定會更進一步的。”
從那以后,她一到考試就開始心慌,一焦慮就發燒,成績一直提不上去。
她說,她其實挺怕父母那些所謂“鼓勵”的話:
“寶貝,別想太多,你平時考的那么好,只要好好發揮,肯定沒問題的。”
“偶爾失敗不要緊,只要好好備考,下次再仔細一點,爸爸媽媽相信你一定行。”
在父母看來,這些話是對孩子的鼓勵,殊不知,其中暗含的深層意味更讓孩子焦慮:
“你必須能行”、“你成績一定得好”、“你考的差了肯定是因為不細心”……
長此以往,孩子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陷入情緒的惡性循環。
卡倫·霍尼在《我們的內心沖突》里講過:“所有絕望的本質,都是對無法成為自己而絕望。”
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畢竟還小,抗壓力還不夠。
他們小小的肩膀,承擔不起父母的期望,也承受不住父母的失望,巨大的壓力和愧疚,足以壓垮他們。
孩子不是學習機器,他們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需要有自己的愛好,需要成為自己。
一味的唯成績論,永遠養不出人格健全的孩子。把成績看得太重,只會害了孩子。
02
教孩子“輸得起”,與教孩子贏一樣有意義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給孩子的“人生郵件”中說:
“人生不是競技,何必非把爭來的第一當成生命的獎杯!我們每一個人,只不過是和自己賽跑的人。”
在教育孩子時,他的態度同樣如此,“絕對不要考第一”是他對兒子最大的要求。
甚至在中考前,他還和兒子開了個玩笑:
“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就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系!”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深知,考第一帶來的壓力,會遠遠大于成就感。
當孩子被名次這種虛無的東西綁住后,學習就會成為負擔,而不是一種提升自我的方式。
無獨有偶,《少年說》第三季中,也有個類似的故事。
有一個叫吳謙益的高二男生,成績非常好,經常是年級第一。
可是,他的家人不僅沒有為他開心,反而憂心忡忡。
一次他考了年級第三,家人卻很高興,還給他發了紅包。
他十分不解,問媽媽:“追求進步,究竟有什么錯?”
媽媽答道:
“當我看到你把你的課桌前,都寫上‘第二就是落后’,我忽然間就經常把‘不一定要考第一’掛在嘴上了。
生活中除了高考,還應該有詩和遠方。”
的確如此,若是生活中只剩下了學習一條路,只剩下了考第一這一個目標,稍有不順就會心態失衡,釀成大錯。
父母一定要知道,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分數,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教會孩子“輸得起”,與教孩子贏一樣有意義。
曾有一篇名為《我的學渣兒子,媽媽相信你是來報恩的》的爆文,感動無數人。
作者凡小西和丈夫都是985大學的高材生,生下的孩子卻是個學渣。
她想了無數種辦法,報輔導班、請一對一家教、親自上陣給兒子輔導,效果都一般。
她不得不承認,兒子可能的確不適合讀書。
在學著放下焦慮,重新用欣賞的眼光看兒子后,她突然發現了兒子的很多優點。
兒子喜歡研究廚藝,盡管才十歲,就已經能做一桌像樣的飯菜了;
兒子人緣很好,在班里樂于助人、很講義氣,所以競選班干部時全班人都選了他;
兒子很善良,進樓棟門的時候會用手撐著門,等后面的人一起進來;
兒子會體諒父母,陪兒子寫作業時,她頸椎病犯了、頭疼得厲害,兒子主動讓她去休息,甚至在完成作業后,還進房間給她蓋上了被子……
她說:
“是的,他一點都不優秀,幾乎每次考試都甩尾巴。
可是,他卻能安于做好自己,以一顆包容開朗的心,去對待他周圍的人們,這難道不是比學習成績更寶貴的財富嗎?”
美國教育學家拿破侖·希爾說過:
“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父母總盯著孩子的缺點,認為管好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分數只能代表孩子的一面,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每一面。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擁有各自獨特的興趣、天賦和夢想。
父母應當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而非僅僅是分數的評判者。
學會從孩子的不完美中看到優點、發現長處,幫助他找到更長遠的目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付出。
03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做好這三個輔助
董宇輝說:
“蘋果熟得晚,是在給自己儲存糖分,花開得晚,是因為花期未到。
有一種晚,是在經歷,是在成長,是在提供走向成熟的養分。”
沒有誰的人生,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的成長途中,做好這三個輔助。
(一)心理上
1.孩子要學會面對失敗,提升自己的抗挫力。
一次考試決定不了人生,一場失敗毀滅不了命運。
人最怕的,不是一次次面對困難,而是沒有了從頭再來的勇氣。
所以,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不要挺身而出,幫孩子解決一切。
而是要敢于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責任、面對結果。
讓他們明白,失敗并不可怕,只要不放棄,就是走在成功的路上。
2.父母要學會放平心態,看到孩子的閃光點。
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學習的失敗不代表他們做人的失敗,學習的成功也不代表他們人生的成功。
孩子可能不聰明,但有愛心;可能不愛讀書,但喜歡跳舞;可能成績不好,但人際交往能力很強……
成才的路不是只有一條,能夠發現孩子身上閃光點的父母,才是真正優秀的父母。
(二)生活上
1.不要嘮叨抱怨,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無論孩子的成績如何,只要孩子盡全力了,父母都應該少指責和批評。
趁假期多帶孩子出去旅行,放松心情,緩解壓力。
若是有時間,就去遠點的地方,讓孩子看看世界之大,感受自己的渺小;
若是沒時間,就在近處轉轉,博物院、植物園、公園等等,增進親子關系。
2.不要大包大攬,放手讓孩子去做。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只知道學習的機器,而是全方面發展的可以獨立生存的人。
當父母做的多了,孩子做的自然就少了。
父母要克制住自己想包攬一切的心,放手讓孩子自己經歷,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當他們學會照顧好自己,自然也能在離開父母后,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三)習慣上
1.堅持時間管理,培養自律習慣。
俗話說:“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好習慣的堅持是非常難的,因為它需要不斷地克制自己的惰性。
而壞習慣的養成卻很簡單,什么都不做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盡早教會孩子合理規劃時間,分配好學習、休息和娛樂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自律性。
即使是放假了,可以稍微寬松一點,但絕不能全盤放棄,否則再想撿回來就很難了。
2.堅持鍛煉,塑造強健體魄。
健康是一切的基礎,沒有了健康,即使成績再好、財富再多,都是無用的。
孩子每天坐著的時間已經夠多了,若是還不運動,近視、駝背等問題將接踵而來。
父母可以多陪孩子一起運動,放學路上多走走,飯后出門散散步、打打羽毛球等。
當孩子身體健康了,心態自然樂觀,也會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學習和生活。
音樂家約翰·列儂曾說過這樣一段引人深思的話:
“5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于快樂。
上學后,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么,我寫下快樂。
他們告訴我,我理解錯了題目。我告訴他們,他們理解錯了人生。”
人生的衡量標準有很多,成績出色不過是其中一種。
父母一定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凡,即使他并不完美,只要他健康、快樂、陽光、積極,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