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于:中國金融雜志 | 作者:解學成 彭雅哲|責任編輯:植鳳寅
導讀:證券金融機構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參與者,在普惠金融發展中擔負著重要責任,應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效,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支持
作者|解學成 彭雅哲「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解學成系副院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5年第13期
導語
今年4月,在證監會發布《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后不久,各種相關機構代表匯聚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共議資本市場如何發力普惠金融領域。會后,部分專家代表將觀點和思考撰寫成文,由《中國金融》雜志編輯組成專題并發表。此專題的所有文章將于近期陸續推送,敬請關注。
普惠金融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抓手,在穩定市場主體、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作用;而資本市場憑借其獨特的資源配置功能與價格發現機制,正逐步成為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核心動力源泉。通過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可負擔性與可持續性,資本市場正切實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最后一公里”,為經濟穩健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北交所與新三板的協同發展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超過5300萬家,貢獻了6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然而,在全球貿易碎片化不斷加劇的當下,中小企業面臨訂單波動、供應鏈重構、融資成本上升等多重嚴峻挑戰。此時,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顯得尤為重要,構建“科技—資本—產業”的良性循環體系迫在眉睫。
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投融資平臺。截至2025年4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達265家,其中國家級或省市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4家、“專精特新”企業占比高達54.3%。這些企業聚焦于高端制造、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與發展潛力。截至2025年4月底,北交所上市公司公開發行累計融資規模達542億元,平均每家企業融資2.05億元,其已然成為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要搖籃。
新三板市場同樣功不可沒。截至2025年4月底,新三板掛牌企業共計6070家,其中基礎層3884家、創新層2186家。新三板通過精心實施“基礎層—創新層—北交所”的遞進式發展路徑,構建了從企業培育到上市進階的完整生態鏈。新三板通過持續完善市場制度,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為眾多中小企業提供了規范治理、融資以及對接更高層次資本市場的寶貴機會。眾多中小企業在新三板的悉心培育下茁壯成長,逐步邁向更廣闊的資本市場舞臺,開啟發展新篇章。
區域股權市場的規范與整合
我國現有35家區域性股權市場,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資本市場服務網絡,區域性股權市場通過開展股權登記托管、融資對接、培育輔導等貼心服務,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貼身式”金融服務,成為中小微企業發展道路上的堅實后盾。
當前,加強北交所、新三板與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制度銜接刻不容緩。完善轉板機制與信息共享平臺,構建“交易所市場—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的梯度化資本市場體系,實現不同層次市場之間的有機聯動與資源互補,是提升資本市場服務普惠金融效能的重要舉措。這一體系的構建,將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聚焦農村金融服務創新
優化涉農金融供給體系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鄉村人口占比36%,農業農村現代化無疑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構建適應農業生產周期、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服務體系勢在必行,這將推動金融資源向鄉村全面振興領域精準配置,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截至2024年末,我國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達51.4萬億元,同比增長9.8%,但金融服務的深度與廣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應進一步引導政策性銀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改造等領域的中長期信貸支持,為農村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鼓勵商業銀行創新“農業供應鏈金融”“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等產品,切實解決農業經營主體的抵押擔保難題,讓農業經營主體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得資金支持。
同時,應充分發揮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2024年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約1500億元,提供風險保障超5萬億元,成為全球農業保險保費規模最大的國家。未來,需進一步豐富保險產品種類,如開發氣象指數保險、收入保險等創新型險種,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完善“保險+期貨”風險對沖機制
“保險+期貨”模式作為金融服務“三農”的重要創新成果,截至2024年3月底,已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落地,保障價值1900多億元,惠及農戶近700萬戶次,切實為農戶抵御市場風險提供了有力保證。
下一步,需推動期貨交易所開發更多特色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引入更多金融機構參與風險對沖,探索“保險+期貨+銀行”的綜合服務模式,形成“期貨市場定價、保險機構承保、銀行信貸支持”的協同機制,有效化解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這一創新機制的完善與推廣,將有助于進一步穩定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支持農業科技企業對接資本市場
農業科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2024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但農業科技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
建議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科技企業通過IPO(首次公開發行)、新三板掛牌、發行鄉村振興公司債券等方式融資,為農業科技企業融資提供新的機遇。未來需進一步優化債券發行審核機制,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引導資金流向種業振興、智能農機裝備、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關鍵領域,為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水平邁向新的臺階。
豐富居民財富管理產品
發展普惠型金融產品
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結構失衡問題突出,銀行存款占比顯著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當前,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期,引導居民資金合理配置資本市場,既是提升居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的關鍵舉措。
普惠金融產品以“低門檻、低費率、低風險”為顯著特征,契合了居民多元化投資需求。指數化投資產品近年來發展迅猛,截至2024年底,國內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總規模達到3.7萬億元,通過跟蹤市場指數實現分散投資,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市場參與方式。養老目標基金作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重要載體,2024年累計成立21只,通過生命周期策略與目標風險策略,為居民養老儲備提供專業解決方案。截至2025年4月,國內存續ESG(環境、社會與治理)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超8200億元,有效滿足了居民對可持續投資的需求。這些普惠型金融產品的豐富與發展,為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資選擇,有助于優化居民金融資產配置結構,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強化智能投資顧問服務能力
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為財富管理帶來了革命性變革。智能投資顧問通過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可以為投資者提供高效、便捷的資產管理和投資建議,實現客戶風險評估、資產配置、動態調倉的全流程智能化服務。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智能投資顧問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9.99億美元,2025年有望達到31.43億美元,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未來,需進一步完善智能投資顧問監管框架,提升算法透明度與風險提示能力,確保投資者能夠清晰了解投資風險與收益。推動智能投資顧問服務向縣域、農村地區下沉,讓更多居民尤其是金融知識相對匱乏地區的居民能夠享受到專業化、個性化的財富管理服務。這將有助于縮小城鄉金融服務差距,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促進社會金融資源的公平分配。
構建適老化金融服務體系
我國在2021年正式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24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超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0%,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對金融服務提出了全新要求。金融機構應積極開發專屬養老理財產品、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等產品,滿足老年群體資產保值與養老的需求。同時,優化金融服務流程,加強適老化數字平臺建設,通過語音交互、大字體界面等貼心設計,提升老年客戶的服務體驗,讓老年群體能夠便捷、安全地享受金融服務。構建適老化金融服務體系,不僅是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拓展業務領域、滿足市場需求的重要舉措。
引導金融機構服務下沉
證券金融機構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參與者,在普惠金融發展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建議通過政策引導、機制創新與產品優化,推動金融機構服務重心下沉,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效,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支持。
發揮證券公司綜合服務優勢
證券公司應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在IPO輔導階段,幫助企業規范治理結構、提升信息披露質量,為企業上市之路奠定堅實基礎。在并購重組環節,提供戰略規劃、財務顧問等專業服務,助力企業實現資源整合與戰略升級。在債券發行方面,設計個性化融資方案,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滿足企業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通過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的資金壓力。
推進財富管理業務轉型
資產管理機構應加快從產品銷售向資產配置的戰略轉型,構建“大眾理財—中產財富管理—高凈值服務”的分層服務體系。針對大眾客戶,推出低門檻、標準化的公募基金產品,滿足其基本投資需求。針對中產客戶,提供定制化的資產配置方案,根據其風險偏好與財務目標,實現資產的優化配置。針對高凈值客戶,開展家族信托、跨境資產配置等高端服務,滿足其多元化、個性化的財富管理需求。同時,加強金融科技應用,通過智能投資顧問、線上財富社區等平臺,提升服務效率與客戶體驗,為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財富管理服務。
創新金融產品工具
資產證券化(ABS)與S基金(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是盤活存量資產、拓寬融資渠道的重要工具。2024年我國資產證券化發行規模達1.98萬億元,通過將應收賬款、消費金融等基礎資產證券化,有效提升了資金周轉效率,為企業提供了更多融資選擇。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S基金市場規模為327億元,S基金為私募股權基金提供了靈活的退出渠道,促進了社會資本的循環流動,激發了市場活力。
未來,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資產證券化與S基金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保障。擴大基礎資產范圍,豐富資產證券化產品種類,提升市場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優化交易機制,提高市場的流動性與透明度,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提升市場活躍度,推動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建議充分發揮《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與公募基金管理人分類評價制度的導向作用,將普惠金融業務開展情況納入機構評級體系,對積極服務中小微企業、創新普惠金融產品的機構給予政策傾斜,激勵金融機構積極投身于普惠金融事業。鼓勵國有資本發揮引領作用,引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加大對普惠金融領域的投資力度,形成多元化的資金供給格局,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通過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激發金融機構的內生動力,推動普惠金融業務持續、健康發展,為實體經濟的繁榮貢獻更多力量。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提升資本市場服務普惠金融效能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與現實緊迫性。未來,需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強化金融科技賦能,凝聚各方合力,推動資本市場在普惠金融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THE END
轉載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眾號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