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IPO受理企業同比高增452%,IPO提速導致二季度IPO規模同比回正,隨著科創板新政的逐步釋放和落地,進而帶動券商投行收入的企穩,券商業績修復趨勢有望延續。
方斐/文
受財務數據有效期的影響,6月歷來是IPO申報高峰期。疊加政策對科技企業IPO的支持,2025年6月以來IPO受理節奏顯著加快。6月單月已有149家企業IPO獲受理,占2025年以來受理總量的86%,較2024年同期增加122家,同比增幅高達452%。年初至今,共有174家企業IPO獲受理,同比增加145家,同比增幅達500%。
A股直接融資功能漸恢復
從行業分布看,科技類、制造類企業居多,受理企業數量前列的行業依次為:專用設備制造業(27家);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1家);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20家);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16家);汽車制造業以及通用設備制造業(13家)。
此輪IPO申報熱潮的出現是政策紅利與市場回暖共振驅動的結果,A股直接融資功能漸漸恢復;同時受補充更新財報節點要求,導致6月尤其是最后幾天迎來受理高峰。
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北交所IPO受理數量最高,為115家;深交所次之,為32家;上交所則受理30家。而2024年上半年,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受理的IPO企業家數分別為1家、1家和30家。
實際上,此次IPO受理熱潮是政策紅利與市場回暖共振驅動的結果。科創板“1+6”改革重啟未盈利企業上市通道,疊加創業板第三套上市標準落地,顯著提升了資本市場的制度包容性,尤其為“硬科技”和“專精特新”企業打開了關鍵融資窗口。北交所則憑借其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精準定位以及持續改善的流動性,吸引了大量優質項目的集中申報,成為IPO申報企業的主力軍。
從月度數據來看,上半年IPO申請主要集中在6月。2025年6月,A股市場IPO受理量達到150家,占2025年上半年受理總數的85%,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分別受理25家、28家、97家企業IPO,其中6月30日分別受理5家、4家、32家。
如果6月30日前IPO申請未獲受理,企業的年報將過期,需要補充和更新財報。基于此,歷年的6月均是IPO受理高峰,尤其是最后幾天,這從最近幾年的數據可見一斑。
具體來看,2024年6月,北交所共受理28家企業IPO,占2024年上半年的93.33%;2024年上半年,滬深交易所均只受理了1家企業IPO,且都是在6月份受理。
2023年6月,北交所和深交所受理企業IPO數量占2023年上半年的比例分別為72.29%和46.34%。上交所方面,2023年6月雖然不是2023年上半年受理企業IPO數量最多的月份,但占比也達到了27.59%。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6月IPO受理升溫一方面與審核截止日期相關。據了解,擬IPO企業招股書財報數據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后6個月有效,企業選擇在6月份申報,可以爭取更長的有效期。另一方面,隨著監管層發布一系列支持企業上市的政策,讓IPO企業適時而動。
2025年6月18日,證監會發布了科創板改革“1+6”政策,提出重啟未盈利企業適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6月18日上午,證監會主席吳清還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
6月27日,深圳大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首發上市申請獲深交所受理,該公司也成為了創業板首家獲受理的未盈利企業。隨著科創板改革“1+6”政策措施的深化,以及創業板正式啟用第三套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A股市場IPO新受理企業數量有望繼續增長。
短期來看,2025年6月單月有150家IPO企業受理,反映市場對IPO政策有較強預期,但需警惕部分企業為搶時效“帶病申報”導致的審核風險;長期來看,監管層將通過常態化發行平衡市場供需,北交所或持續主導,而科創板、創業板在未盈利企業擴容下或接力增長。
從結構來看,2024年上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北交所受理企業IPO的數量在三大交易所中均占比較高。據了解,沖刺北交所上市的多為高成長期企業,同時北交所掛牌門檻相對較低,目的主要是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中夯實底部基礎。
股債承銷收入企穩回升
科創板“1+6”新政加速推進,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并購重組方面,2024年至今并購重組支持政策率先出臺,2024年9月證監會發布“并購六條”新政,重點支持新質生產力、產業整合等方向,并且強調優化支付、定價包容度等配套政策。2025年6月上市公司《重組辦法》修改發布,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
在IPO方面,2023年,采用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申報的未盈利企業的IPO進程進入實質性暫停。隨著二級市場交投熱度回升,疊加并購重組市場活躍,IPO政策也逐步調整優化。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并購重組制度。2025年3月,證監會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指出,要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企業發行上市,穩妥恢復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適用。
6月,證監會推出進一步深化科創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包括新設科創板成長層,重啟科創板上市第五套標準等。7月5日上交所在上海、北京等地召開多場專題座談會,與頭部股權投資機構深入交流,充分聽取意見建議,及時解答市場疑問。
科創板“1+6”政策加速推進,有助于滿足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同時提振股權投資機構參與意愿,促進“科技-產業-資本”良性循環,推動金融機構以更高質量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5年上半年,港股募資額持續高增,6月A股IPO項目受理加速,券商投行收入有望穩步修復。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場有42只新股上市,較2024年同期增長40%,集資總額為2021年以來新高,已超越2024年全年的876億港元。
在A股方面,近日多家未盈利企業申報科創板IPO已獲受理,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重啟后首家IPO過會。根據證券時報,6月單月IPO受理量達150家,占上半年總量的85%,其中6月30日當日,A股就有41家IPO獲受理。隨著科創板新政的不斷推進,A股股權融資規模有望持續提升,證券公司投行業務收入也有望穩步修復,在前沿科技領域布局較多、儲備項目豐富的頭部券商或更為受益。
2025年年初至今政策定調積極,降準降息等政策逐步落地,有望提振市場情緒并推動估值持續修復。險資“長錢”持續入市,權益投資端有望充分受益優質上市公司標的長期價值增長,低預定利率分紅險發行有望降低險企負債成本。
對券商而言,交投活躍度提升,穩市力度加大推動資本市場平穩運行,券商業績修復趨勢有望延續;科創板新政有望推動券商投行收入穩步修復,關注IPO提速期券商投資機遇。尤其是投行業務方面,2025年二季度,上市公司IPO規模同比有望回正,再融資規模或大幅放量。
具體來看,在股權方面,2025年前三個月,滬深兩市股權承銷規模達到1467億元,同比增長56.3%。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A股股權融資規模合計達到5851億元,同比增長13倍,IPO與再融資規模均同比增長。其中,再融資承銷金額達到5649億元,截至6月末,四家國有大行定向增發A股股票規模為5200億元,用以補充資本金,對券商再融資規模放量貢獻突出;IPO承銷金額為202億元,同比增長135.3%,與2024年同期相比實現轉正。
在債權方面,2025年一季度,券商債券承銷規模為2.9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其中公司債、企業債與可交換債券合計承銷8536億元,同比下降1.6%,可能與一季度利率階段性回升、政府債券發行規模較大產生的“擠出”效應有關。
2025年二季度券商債權承銷規模達到3.81萬億元,同比增長25.2%;其中,公司債、企業債與可交換債券承銷規模環比回升至1.26萬億元,同比增長30.3%。由此判斷,隨著政策利好的逐步釋放和落地,券商債券承銷收入有望穩步回升,進而帶動券商投行收入的企穩。
本文刊于07月12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