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柏坡的紅色圣地到雄安新區的未來之城,從太行山麓的普通村落到渤海灣畔的產業高地,來自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的5000余名青年學子在今年暑期再次以腳步為筆,以實踐為墨,在行走的課堂中書寫著屬于他們的青春篇章。
帶著對“未來之城”的好奇,“青馬筑夢”紅色研學實踐團聚焦省內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和職業本科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聯動議題,精心設計問卷,開展實地調研。
成員們走進雄安科創中心、超算云中心、中關村科技園等重要地標,沉浸式體驗了未來城市治理的“超級大腦”,學習參觀了城市規劃藍圖和前沿科技的落地應用,與企業代表就行業發展展開深度訪談。在實踐中,隊員們見到了2011屆學校畢業生、雄安云起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佟明月,她勉勵學弟學妹:“如今是最好的時代,我們要緊扣時代需求,強化技能學習,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做新時代的復合型人才。”
近年來,該校緊貼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打造社會實踐課程,“百煉成鋼”品牌實踐團、省級李保國志愿服務先鋒隊“筑遺暖心”服務隊等團隊,接連將社會實踐的課堂搬進邯鋼集團、新興鑄管、長城汽車等企業的車間和工作室,一方面就培養“鋼鐵品質”、強化專業技能開展實踐,另一方面圍繞以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優化學校課程體系開展聯合互動,助力學生科學規劃就業路徑、提升就業素養和能力。
國家級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鄉建藝彩”志愿服務隊今年來到了保定易縣富崗鄉,鄉長王淼面對著學生們繪制的遍布街道兩旁的300余平方米墻體彩繪,開心地豎起大拇指說:“孩子們畫得太好了!把咱村的文化都印墻上了,成了咱的活招牌!”
“微光公益”實踐計劃是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近年來的六大“實踐育人計劃”之一。在社區建功行動中,學生們深入街道、鄉村,化身“數據統計員”“主題宣傳員”等,參與普法宣傳、助老愛幼幫扶等志愿服務,用熱忱的奉獻精神助力基層治理。
在返鄉實踐活動中,學子們積極投身家鄉建設主戰場。他們有的擔任“鄉村規劃師”,協助村委會設計特色農業發展方案;有的組建“文化調研隊”,挖掘整理非遺技藝,為傳承地方文化注入青春活力;還有的成立“助農直播團”,幫助鄉親們拓寬農產品銷路。
今年,平山縣上三汲鄉川坊村的農戶看到電商平臺上上架的自家農產品高興地說:“這些大學生們來到我們身邊,手把手地教我們直播賣貨,這可比往年只能靠趕集賣貨的收入提高不少嘞!”
一次次躬身實踐,一場場暖心服務,該校青年學子們正在通過社會實踐的大課堂,帶著問題、錨定目標,不斷親近和讀懂家鄉這部厚重的教科書,并在服務家鄉發展中成長成才。(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周洪松)
“精匠筑夢”服務隊為村民維修小家電 學校供圖
“電商助農”實踐團幫助農戶在田間地頭架起直播平臺 學校供圖
作者:周洪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