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這幾年的電視劇市場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況,每部劇只要一開播就是大熱特熱,劇情緊湊人設新穎,但是越往后就越乏味,最后不光歸于平淡,甚至還成了爛片。
前段時間剛剛結束的《以法之名》就是如此,本來無論觀眾還是媒體對這部電視劇都是相當看好的,可沒想到最后卻是虎頭蛇尾,用最后四集顛覆了大家對他所有的好印象。
或許是因為鬧得太大,就連官媒都在一周之內多次發文,批評這種電視劇爛尾行為,認為其違背了創作的初衷。
尤其是央媒對此事的點評更是犀利,其中釋放出的三大信號,更是有讓內娛改天換地的預兆。
1、策略的失敗
首先,爛尾本身所體現的并不是結尾草率,而是整個劇情節奏出了問題。
其根本原因是整個創作策略的失誤,才會在結尾體現為爛尾。
包括《以法之名》在內的多部電視劇現在都是喜歡多線敘事,一方面還可以擴展劇情,給編劇更大的發揮空間,另一方面也可以豐富很多配角。
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在內的許多古典名著走的也都是多線敘事這一套,因為可以講多個故事,整個劇作的豐富程度也就更上一層樓。
但問題是,《以法之名》的編劇顯然沒能協調好主線和支線的關系,因為支線太多太繁雜,到最后四集主線辦案劇情被大量壓縮,為感情線讓路。
這樣的處理模式顯然是結局爛尾的直接原因,為了把高潮留在結尾部分,所以編劇只能把問題都留到最后來解決,其結果就是全方面地草草收尾。
至于萬海的悲劇結尾其實也是為了趕進度的不得已之舉,正面人物不是不能死,其結局也未必都要大團圓,但關鍵在于要死得“合情合理”,死得讓觀眾信服。
2、激發長尾效應
除了點名批評電視劇普遍存在的虎頭蛇尾式的策略失誤之外,央媒還在近日頻頻點贊《甄嬛傳》和《亮劍》等歷久彌新的經典作品。
這毫無疑問是在給今天的文藝工作者們樹立正面典型,希望影視作品都可以激發長尾效應。
所謂長尾效應本身是一個經濟學術語,但這里卻被央媒活用到了影視作品身上。
一部電視劇的好壞和受歡迎程度在其熱播期間是很難分出高下的,因為市場就這么大,大多數作品都只能取得一個差不多的成績。
但平庸的作品可能在大結局之后很快就無人問津,而好的作品卻能激發長尾效應,在熱播結束后,依然能夠形成龐大的觀眾群體,最終得到不亞于熱播期間的收益。
包括《甄嬛傳》《亮劍》在內的許多下飯神劇都是如此,這些作品今天所創造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播出之時。
而想要激發長尾效應,除了要有一個好的開頭之外,優秀的展開和精彩的結尾同樣需要值得重視。
3、市場的導向
其實,爛尾真的不是僅出現在《以法之名》的個別現象,而是整個娛樂圈行業面臨的普遍現象。
其產生的核心原因是為了適應越來越快節奏的碎片化娛樂,選擇性地忽視了故事整體的合理性。
在網絡上曾有過一個討論,如果把《紅樓夢》和《三國演義》這樣的作品放到今天的中文互聯網上還能不能火起來,相當多的人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畢竟現在無論是網文也好網劇也罷,追求的都是先聲奪人,把重頭戲提前到開場部分。
而按照傳統的戲劇結構,開場的緊湊感往往都是偏弱的,需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把調子抬起來。
想要創造出一個富有創意性的開頭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絕大多數編劇都會采用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在開頭制造一大堆矛盾。
矛盾越多,沖突越多,帶給觀眾的吸引力自然也就越大,可是導演和編劇只是為了吸引人設計矛盾,卻并沒有想好要怎么去解決矛盾。
這也就造成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作品都有一種只用看開頭就行的感覺,因為后續和結尾都是千篇一律的。
毫無疑問,會產生這樣的模式和網站的付費模式也有關系。
現在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前幾集免費,后續付費,只要付費了就沒有反悔的余地,所以后續的劇情只要看得過去就行,最重要的是前幾集。
這一問題在短劇市場體現得尤為明顯,很多短劇前幾集會有不少大場面,在剪輯和特效上花的功夫也比較多。
可一旦付費之后,后續的劇情不僅開始劃水,剪輯和特效水平也有了肉眼可見的下降。
說白了,這就是互聯網時代,一種全新的把觀眾騙進了“坑”的新模式。
只不過在越來越多網友已經“上當受騙”的前車之鑒下,類似的騙局可能也會越來越難做。
隨著觀眾不再輕易上當受騙,這樣的騙局也只會越來越少。
結語
如果只有一部兩部爛尾作品的話,我們尚且能用導演和編劇功力不足來解釋,可當大量作品都呈現虎頭蛇尾以及爛尾趨勢的時候,那就必須要思考其深層原因了。
在開頭下功夫,算是一種為了吸引觀眾最討巧的方式,這也與現在的前幾集試看模式相吻合。
對于資方來說,反正自己賺到錢了,后面只要能給觀眾提供一個完整的作品就已經合格了。
可對于整個劇組的文藝工作者來說,他們的使命絕不是創造出來一個開頭,而是完成整部作品。
已經有很多觀眾認識到了自己上當受騙的事實,所以在挑選劇作的時候也變得更加警惕。
既然這一風氣本身是因為流量化和市場導向出現的惡果,那么最為穩妥的方式就是讓我們觀眾通過自發地抵制來完成市場的調節。
當觀眾都開始全方面地了解作品,而非僅僅因為一個創意就被吸引的時候,資方和劇組為了謀生,就必須要認認真真對待中間和結尾部分了。
部分信息來源:
央視網|拒絕爛尾成為影視劇的歸宿
紅網|從好評到“爛尾”:《以法之名》的結局為何刺痛觀眾神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