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生長在內陸與海洋交匯處的紅樹林。羅文攝
在平陸運河這一國家戰略通道上,航道15標作為世紀工程“通江達海”的最后一環,承載著特殊的生態使命。22.02公里的航道貫穿欽州城區與茅尾海,兩岸的紅樹林不僅是茅尾海國家級海洋公園的生態屏障,更是維系北部灣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樞紐。
國家戰略工程與生態敏感區在此交匯,面對疏浚懸浮物威脅紅樹林葉片呼吸、船舶油污可能窒息灘涂生物、船行波沖刷樹根基底等生態考題,項目團隊深知,此次面對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一場生態文明的深度考驗。
硬核科技筑牢生態屏障。施工伊始,面對1491萬立方米的疏浚量,項目團隊摒棄傳統施工工藝,調遣了我國首艘超大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鯨號”、首艘自主研制變頻電力驅動絞吸挖泥船“天驊”船等主力船舶陸續入場。這些鋼鐵巨獸的絞刀頭精準切削海底的淤泥砂石,配備高效的泥泵系統,疏浚物可排放到數公里外的堆存場。
在入海口航道上,清晰可見一條條“橙色飄帶”浮在水面,這便是施工過程中保護紅樹林的又一利器——防污簾,其上層浮標阻擋海水表面的飄散物,下層1.5米至4米不等的沉底帷幕抑制底層擴散。獨特的雙層設計可有效阻隔疏浚作業時產生的懸浮顆粒物,最大程度減少施工擾動,并且具備自清潔功能,可重復利用。
項目團隊在施工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環評報告、紅樹林生態影響評價報告及紅樹林保護方案要求,在施工船舶兩側沿航道邊緣設置300米至500米防污簾,在堆存場泄水口、毗鄰紅樹林保護區邊緣設置2道至4道防污簾。目前累計遷移布設的7.7萬米防污簾,在航拍圖上儼然勾勒出清晰明朗的生態邊界,懸浮物濃度降低超70%。
面對船行波對近航道紅樹林的侵蝕,項目團隊敢啃“硬骨頭”——在國內首次應用預制波浪樁技術進行防護。在距離航道較近、基底不穩的紅樹林區域,3816根波浪樁深深扎入灘涂,猶如給紅樹林根系穿上鎧甲,有效消解船行波能量。
紅樹林葉片的泥垢附著問題引發項目團隊創新實踐。項目團隊趁退潮開展“綠葉煥新”行動,主動投入船機設備清洗紅樹林,自開工以來累計完成1.57萬畝次沖洗。據第三方監測顯示,清洗后的紅樹林固碳效率提升15%,葉片在陽光下重現翡翠光澤。
安排專人對紅樹林進行清洗。羅文攝
為緊盯生態紅線,項目團隊構建一體化檢測網絡,定期安排專人對紅樹林進行巡視,通過“無人機航拍+人工現場踏勘”雙保障,第一時間鎖定施工現場濱海公園大島附近紅樹林出現的局部病蟲害現象,立即聯動屬地林業部門采取相應舉措精準滅蟲,2340畝病樹得以重煥生機。
項目團隊還主動攜手林業局、海洋局等屬地政府部門,組建欽州市“新通道樞紐黨建聯盟”,共同打造“綠色運河”,期間充分建立起潮汐、海洋物種動態的實時共享機制,不定期聯合開展海洋垃圾、污染物清理行動,實現從“各自為戰”轉變為“共生共護”。
截至目前,項目團隊在綠色工程建設的大戰大考中,實現零污染事故、零紅樹林損壞與生態增值。(羅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