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下午,盛夏的微風未能歡散空氣中的悶熱,卻吹來了一股滿載關懷的暖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血液內科家訪團隊一行,來到朝陽區某小區,對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后的患兒進行入戶隨訪。這不僅是將優質醫療服務延伸至患兒家中,更是醫療人文關懷最生動的體現。
團隊一行按時抵達小區門口時,患兒小昕的爸爸早已等候在此。見到從醫院趕來的熟面孔,他臉上立刻露出笑容,快步迎上來,緊緊握住醫護人員的手:“真是太感謝了,你們可都是孩子的救命恩人啊!”
待眾人做好全套防護措施后,終于再次見到了小昕。這個兩歲多的小姑娘,體重相較之前明顯增加了些,臉蛋也變得圓潤了。初見時,小昕眼睛里帶著一絲怯生生的局促,但當熟悉的護士阿姨笑著將精心準備的禮物放在她面前,用溫柔的語調跟她說話時,小家伙很快就卸下了拘謹,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一旁的媽媽笑著補充道:“知道你們今天要來,孩子從早上就特別激動,早早地就找出喜歡的小裙子穿上,一直扒在門口等著呢。”
交流過程中,護士們以互動游戲的方式與小昕建立溝通,在輕松的互動中完成了細致的體格檢查。護士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與專業判斷,系統排查了居家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從衣物選擇、飲食搭配、居住環境到日常活動等方面,為家長提供了全面且具針對性的指導。同時,針對常用藥品及物品的儲存規范,也再次進行了詳細說明與演示,確保家長能夠準確掌握。
談及為孩子治療的過程,家長的話語中交織著難以言說的辛酸與深切感激。在轉診至首都兒童醫學中心前,他們已帶著孩子輾轉多家醫院的多個科室,卻始終未能得到有效救治,一次次滿懷希望而去,最終都失望而歸。
來到首都兒童醫學中心急診科時,小昕爸爸已近乎絕望——孩子病情危重,甚至被其他醫院判定為救治無望,但他仍抱著最后一絲信念,想為孩子搏出一線生機。
入院后,小昕因病情危急被直接送入ICU。經多學科專家會診評估,為挽救其生命,需要緊急實施造血干細胞移植。由于當時小昕病情極不穩定,無法脫離呼吸機支持,預處理階段只能在ICU內完成。這一過程中,不僅涉及的藥物具有高度專業性,孩子的各項生理指標變化也需要專業的移植醫生實時監測。最終,在血液內科與ICU醫護團隊的密切協作下,克服了重重困難,順利完成預處理。小昕成功脫離呼吸機后,于移植前一日順利轉入移植病區。小昕媽媽剪掉一頭秀發陪著孩子進入移植倉,隨后小昕爸爸的造血干細胞被成功回輸至孩子體內。在血液內科醫護團隊的精準調控下,通過持續監測與精細化干預,孩子的各項指標逐步回升并趨于穩定,最終達到出院標準,順利康復出院。
堅強瘦弱的媽媽將這個寶寶帶入這個世界,爸爸將希望的種子又種下,在眾多醫生與護士的陪伴下走向新生。這場與死神競速的生命接力賽,最終能迎來轉機,正是多學科醫護團隊緊密協作的成果,背后是全程無間斷的守護與精細化管理。若將造血干細胞移植比作培育生命之花,那么預處理階段如同為土壤除蟲松土、培肥筑基,造血干細胞則是承載希望的種子。當種子成功植入后,醫護團隊始終懷揣著最真誠的期待,悉心監測每一個生長節點,靜待生命之花綻放——這既是移植治療的終極目標,也是多學科團隊共同守護的信仰。而此次家訪,便是這信仰在延續,讓這份生命的希望在家庭的港灣里繼續茁壯成長。
血液科家訪團隊成員:
王翠血液內科護士長、曹婷婷靜脈治療專科護士、李玉真安寧療護專科護士、倪娜營養支持專科護士、何巧會血液專科護士、鄒秉含主治醫生
文 | 何巧會、曹婷婷
攝 | 曹婷婷
編輯 | 宣傳中心 郝潔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
科普號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
新聞號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
掛號平臺
健康科普
新聞動態
預約掛號
首都兒童醫學中心融媒體矩陣
覺得好看請點擊“在看”支持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