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石鎮實驗學校“初音”合唱團的排練視頻在各大網絡平臺熱傳,不少網友驚嘆這就是現實版“放牛班的春天”。這支被網友盛贊的合唱團,是由兩名95后音樂教師于2022年前組建的,從最初的識譜教學起步,到慢慢挑戰多聲部合唱,如今已培養了百余名鄉村學生,為孩子們開啟了音樂夢想之門。
每周二、四下午,金石鎮實驗學校的音樂教室總會準時響起清亮的童聲,這是“初音”合唱團成員每周最期待的合唱課。課堂上,孩子們在老師的指揮下,隨著音樂節奏抬手、擺身、踏步,高低聲部憑借日常練就的默契自然銜接,形成和諧的多聲部合唱效果。
金石鎮實驗學校老師 吳澤源:這首歌其實一開始是想簡單嘗試一下,因為我們看學生有兩三年的基礎積累,是時候給他們一些挑戰性的內容,這些學生也很開心,他們也喜歡這些比較有挑戰性,一開始唱慣了兩聲部,再到三聲部這種組合,五聲部的話我們還在初步嘗試。
“初音”合唱團成員 林依玲:我覺得在合唱團學的這幾首歌里,《啟程》和《夢的地圖》這兩首歌很有挑戰性,和同學們一起把二聲部和三聲部唱下來很有成就感。
別看“初音”合唱團的孩子們如今配合默契、唱功穩健,一開始他們也都是零基礎的音樂“小白”。能有今天的亮眼表現,既源于孩子們日復一日的刻苦練習,也離不開合唱團老師們的悉心指導。
金石鎮實驗學校老師 吳澤源:合唱課一般都是從練聲開始,之后會涉及一個音準的訓練,我們會用一些練習曲,或者比較有意思的手勢進行練習。對年紀比較小的這些學生,我們要盡量采取一些比較直觀、具體的教學法。
金石鎮實驗學校老師 林舒涵:在日常的教學中,主要還是跟小孩的溝通要日常、親近一點,這樣能夠更好調動他們的學習樂趣,也不會讓他們覺得這個學習是任務,不會那么枯燥,我覺得主要還是希望他們能夠自己敢于唱出來。
“初音”合唱團成員 林夢茹:合唱團上課的氛圍是輕松活潑的氣氛,所以我每周都特別期待這一小時的音樂課。
為鞏固學習成果,“初音”合唱團還積極參與校內外演出活動,在實戰中打磨技藝,提升演唱水平。而合唱團的老師們同樣步履不停,利用寒暑假奔赴各地學習交流,將前沿的合唱教學理念與方法帶回課堂。
“初音”合唱團成員 林子博:在合唱團的時候經常參加比賽,也有獲獎,獲獎之后我覺得很有榮譽感,我以后要唱得更好聽。
金石鎮實驗學校老師 吳澤源:我們有時候會在寒暑假比較有時間的時候會出去進行一個星期的學習,去聽一聽音樂會,或者問一下大城市的少年宮,帶隊比較好的指揮老師,問一下我們孩子的聲音可以怎么調整,哪一種教學法可能會比較適應我們的情況。
在合唱團的日常教學中,老師們還會用鏡頭記錄孩子們練習的過程,并將這些珍貴畫面剪輯成短視頻,發布在社交網站上。孩子們純凈的歌聲、真摯的表演,迅速引起網友關注。面對關注,老師們謙遜表示,流量既是認可也是壓力,但他們會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繼續陪伴孩子們在音樂道路上穩步前行。
金石鎮實驗學校老師 黃建權:好的方面就是說,我們所做的工作,或者說孩子們所作出的努力,留下的汗水被更多人看到,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壞的方面,我覺得其實也不算壞,就是給我們一定的壓力,那我教學生,或者對自己的要求、標準也相對提高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就覺得有流量肯定是最好,但是我們本著最初心的想法就是,讓我們身邊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所喜歡的這些藝術所帶來的魅力。
從零基礎到走紅網絡,“初音”合唱團的孩子們和老師一起,用三年時間走出了一條屬于鄉村教育的音樂路。如今,他們的歌聲不僅唱響了校園,也傳到了更多人的耳邊。而“初音”這個名字,背后承載著老師們最初的心愿,也寄托著他們對孩子們未來無限可能的美好期待。
金石鎮實驗學校老師 黃建權:“初音”最開始是我們來到這個學校,看到這些孩子還是不太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讓他唱歌時還是比較靦腆、害羞的。所以我們就希望這些孩子能夠唱出自己的聲音,心里的歌,心里的聲音。所以我們起名叫“初音”合唱團。
原創文章,版權歸潮安融媒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潮安區融媒體中心
記 者:陳曉婉 陳德欣
本期編輯:鄭榮
執行編輯:王 曉丹
編 審:劉俊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