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在歷史上可謂是風云激蕩的時期,作為數千年傳統文化的書法,同樣也涌現出了眾多的書法大師,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意志,無論在如何風云變幻的年代,煥發出極強的生命力,把這門傳統藝術傳承下去。
其中,在組織內有二位擅長章草書法的一男一女,均能雙手左右書寫,寫得來的書法作品間架勻稱,功力深厚,線條流暢,運筆自如、儀態萬方,男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康生,女的是官至局級干部,河北省委第一書記、華北局書記林鐵的夫人弓彤軒。今天,我們別開康生不談,只了解這位女性章草第一人弓彤軒。
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數千年來一直生生不息流傳下來,其點畫形態,方圓兼并,外方內圓,輕如游絲勾連,重如擲鐵有聲。在書寫過程中,用筆十分講究,橫筆取勢,筆畫簡直,無論暗揉、絞轉、突放、急斂,均力求中鋒用筆。所寫出來的字靈動且富有變化,縱橫交錯頗有奇趣,立體感極強,寫出的字整個篇章彰顯的是既有古樸美,又有現代感,且格調高雅,憾人心魄。
尤其是書寫有左右開弓絕技弓彤軒的章草,其作品氣韻天成,線條圓潤,用筆回轉,結構均衡,布局得當,涵義獨到,揮灑自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人評價其書法傷作品,清逸高雅,龍飛鳳舞中透著剛毅,秀麗中不失蒼勁,字字傳神,筆筆張力,特別是她書畫相融,絕為一絕,稱贊她為女性章草大師第一人。
弓彤軒,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臺城村人,她的父親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曾在北京參加支持維新變法的運動。她的哥哥弓仲韜是全國第一個農村支部創建者,在家庭的影響下,她的一家人都參加了革命。
弓彤軒的哥哥弓仲韜是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的高材生,大學畢業后,他到北京天橋沙灘小學任教。結識了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李大釗,他的思想不斷升華,逐漸完成了由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向共堅定的革命者的轉變。這期間受李大釗先生的派遣,多次到天橋一帶的下層勞動人民中間宣傳革命思想,鼓動人民向黑暗的舊社會宣戰,與封建把頭、資本家、軍閥官僚進行堅決的斗爭。由于他進步很快,便光榮地加入組織。
隨后,弓仲韜在革命先驅的指導下,辭去教師工作,放棄了城市生活,決定要回老家安平臺城村鄉下發動、組織群眾起來革命,并賣掉了自家的20多畝地,開辦了“平民夜校”,建起了專門為農民辦事的群眾組織——農會。學員們多為村里的青壯年,還有些無錢上學的貧家少年,平時常有二三十人上課,高峰時達到50多人,三間并不寬敞的教舍里擠得滿滿的。他在農村建立的第一個支部,妹妹弓彤軒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事業中去。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敵我力量懸殊,擔任抗戰干部的弓彤軒,白天住在村里保壘戶家,有時鉆到地道里開會或者休息,晚上尋隙打擊或騷擾敵人。敵人白天氣勢洶洶前來圍剿,我們馬上躲進“青紗帳”,那時農民種高粱多,經常在高粱地里和敵人捉迷藏;有時天下大雨,就得挨淋;敵人不走,盡管高粱地里滿是積水,我們就躺在雨水里過夜。到秋后沒了莊稼,任河大地區堿地多,我召老百姓在洼里種枸杞,種紅荊,一排一排長起來,不僅收入不菲,還可以掩護八路軍。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鍛煉,機智勇敢的她進步很快,先后擔任縣婦救會主任、縣委宣傳部長,民運部長、縣委書記、地委婦聯主任等職務。后來,與當時擔任冀中區書記兼政委的林鐵同志走到了一起,成為革命伴侶。
林鐵是四川萬縣人,原名劉樹德,讀書時就參加革命,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下,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后來前往法國、蘇聯等國留學,回國后,在北方局派擔任領導,抗戰期間,參加領導開辟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工作,先后任區委委員、民運部長、組織部長、冀中軍區政委,建國后擔任河北省第一書記,成為正部級干部。
弓彤軒的書法造詣如此深厚,無論是在動亂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年代,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勤學苦練書法、繪畫,除了她稟賦較高外,與勤學苦練是分不開的。刀能左右雙手操筆書法,行家夸獎“融百家之長,創自家風格”。她的章草作品還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展覽,特別在日本得到盛贊,先后出版了《弓彤軒章草草訣歌》、《弓彤軒書法篆刻繪畫選集》》等等。
弓彤軒自己說,書法陶冶了情操,強健了身體,開闊了眼界,心情挺高興的。同時,還得到了很多榮譽,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擔任了河北省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地區和市書畫家協會名譽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