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再讓我吃砂糖橘,我就要變成橘子精了!” 廣西網友的吐槽最近在熱搜上爆了。原來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 “食材魔咒”, 不是不好吃,而是產量太驚人,從早吃到晚都吃不完,最后愣是把美味吃成了 “甜蜜的負擔”。
廣西人的冬天,是被砂糖橘支配的。果園里的橘子像小燈籠似的掛滿枝頭,摘完一筐又一筐;家里的冰箱第一層永遠塞滿橘子,連茶幾上都堆著果盤。有網友曬出媽媽的 “投喂日常”:早上剝好一碗當早餐,中午飯后塞兩個當零食,晚上看電視還得邊吃邊剝。最絕的是過年,親戚串門拎來的橘子能堆成小山,“從年三十吃到正月十五,手指都染成橘黃色了”。
廣東人對不住白切雞了。不是不愛吃,是家里的雞太多, 外婆養的走地雞剛長大,姑姑又送來一箱,冰箱冷凍層永遠躺著半只雞。“昨天白切雞,今天雞粥,明天雞油飯” 成了家常菜循環。有廣州網友說,小時候看到白切雞就躲,現在外地工作突然想念,可一回家連吃三天,又開始懷念外賣的麻辣燙。
海南人的夏天,是芒果和菠蘿蜜給的 “壓力”。路邊的芒果樹結滿果子,熟了掉一地;鄰居家的菠蘿蜜熟了,一送就是大半個,光核就能裝一塑料袋。有海口網友吐槽:“切菠蘿蜜要戴手套,不然黏液能把手指粘住,吃不完的只能切片曬干,結果曬了三麻袋,到現在還沒吃完。”
福建人看到線面和楊桃就想擺手。線面細得像頭發,寓意 “長長久久”,可煮完能脹成一大碗,過年時頓頓都有,連湯里都要撒一把。楊桃則是 “家里沒菜時的無奈選擇”,有福州網友說:“削楊桃要切五角星,看著好看,吃起來酸酸澀澀,除非冰箱空了,否則絕不碰。”
內蒙古人的餐桌上,牛羊肉是永恒的主角。早上奶茶泡牛肉干,中午手抓羊肉,晚上羊肉湯煮面條。有呼和浩特網友曬出媽媽的菜譜:“周一烤羊腿,周二羊蝎子,周三羊肉包子,連剩的肉湯都要用來煮土豆。” 最絕的是奶制品,奶片、奶豆腐、奶皮子塞滿零食柜,“朋友來玩以為是特產,其實是吃不完的‘存貨’”。
浙江人被年糕 “包圍” 了。剛蒸好的年糕軟乎乎,蘸白糖能吃兩大塊,可家里一囤就是一缸。“早上炒年糕,中午年糕湯,晚上年糕炒咸菜”,寧波網友說,最離譜的是媽媽會把年糕切片曬干,“泡軟了能炒能煮,感覺能吃到明年”。
四川和重慶的 “煩惱” 很相似。四川人冬天灌臘腸,陽臺掛滿紅通通的一串,“蒸飯要放,炒菜要放,連吃面都得切幾片”;重慶人家里的火鍋底料永遠吃不完,“媽媽熬的底料能裝三大罐,煮面、燉菜都要放,聞到牛油味就想起被火鍋支配的日子”。
東北人的冰箱,是餃子和酸菜的天下。冬至包一波,過年包一波,凍在冰箱里像小山。“白菜豬肉餡、酸菜餡、芹菜餡,早上煎餃子,中午煮餃子,晚上餃子湯泡飯”,沈陽網友說,春天櫻桃熟了更可怕,“路邊的櫻桃樹結滿果子,摘一盆吃一天,吃到牙酸還剩半盆”。
山東人夏天躲不過豆橛子(豆角),冬天逃不開大白菜。“早上豆角炒肉,中午豆角燜面,晚上豆角雞蛋餡包子”,濟南網友說,秋天囤的大白菜能堆半陽臺,“醋溜白菜、白菜燉粉條、白菜包子,連喂兔子的都是白菜葉”。
云南人被佛手瓜 “拿捏” 了。這種長得像手掌的瓜,產量高到吃不完,“清炒、煮湯、炒肉,甚至腌成咸菜”,昆明網友吐槽:“菜市場三塊錢能買一大袋,吃了一個月,看到佛手瓜就條件反射地想洗鍋。”
安徽人對炸藕丸子又愛又恨。剛炸好的丸子外酥里嫩,可媽媽一炸就是一大盆,“煮面條放幾個,煮湯放幾個,連吃火鍋都要丟進去”,合肥網友說,放久了的丸子會變軟,“但媽媽總說‘扔了可惜’,只能硬著頭皮吃”。
網友們看得樂呵,紛紛支招 “全國互換”:“廣西的橘子換東北的酸菜”“海南的芒果換四川的臘腸”“浙江的年糕換山東的豆角”。其實這些 “噩夢” 里藏著煙火氣 ,就像廣西人吐槽完橘子,轉頭又給外地朋友寄了一箱;廣東人說吃膩了白切雞,卻記得媽媽煮雞時要放的那片姜。
所謂的 “吃不完”,不過是家鄉最實在的饋贈。你家鄉有什么 “吃不完” 的食材?評論區聊聊吧。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