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還在爭論能源轉型的速度時,中國已經在用行動定義轉型的質量。
■徐蔚冰
2025年盛夏,全球能源轉型在現階段正處于“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是清潔能源投資激增背后的結構性矛盾。目前全球能源投資格局呈現“東升西降”態勢。中國連續十年占據全球清潔能源投資榜首,2024年投資規模達6250億美元,較十年前翻番。光伏、風電、儲能等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全球50%以上的光伏組件、40%的風電整機產自中國。“規模與質量并重”的發展路徑,使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指數排名中升至第12位,轉型準備度得分位居全球第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洲國家因貨幣貶值與利率高企,能源投資較十年前萎縮三分之一,清潔能源占比不足2%。這種分化折射出全球能源轉型的深層矛盾:發達國家憑借技術優勢占據產業鏈高端,發展中國家則面臨融資成本高企與基礎設施薄弱的雙重困境。國際能源署警告,若不改變現狀,2030年全球升溫1.5℃的目標將難以實現。
另一方面是傳統能源的“最后掙扎”。盡管清潔能源投資激增,全球天然氣電站新建許可仍持續增長。美國與中東國家占據全球50%以上的天然氣電站投資決策權,反映出傳統能源在轉型期的“慣性依賴”。這種矛盾在歐洲表現得尤為突出。德國計劃2030年實現80%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卻同時批準新建三座LNG接收站以保障能源安全。
此外,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了這種矛盾。2025年7月以色列空襲也門荷臺達港,導致紅海航線運輸成本激增40%,全球12%的海運貿易受到波及。這種“黑天鵝”事件暴露出全球能源供應鏈的脆弱性,也凸顯出能源轉型中“安全底線”的重要性。
再看全球能源治理的“中國方案”。一是技術輸出的“一帶一路”實踐。中國通過“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國際聯盟,在30個國家實施清潔能源項目,累計裝機容量超1.2億千瓦。在沙特,中國企業承建的全球最大光伏電站每年減少碳排放240萬噸;在阿根廷,中企建設的孔拉水電站滿足首都40%的用電需求。這些項目不僅輸出技術,更構建起“技術—標準—產業”的全鏈條合作模式。
二是制度創新的“全球示范”。中國參與制定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指南》被聯合國采納為行動框架,其核心內容包括以下。
1.梯度推進。根據各國發展階段設定差異化目標,發展中國家可暫緩淘汰煤電,但需承諾碳排放峰值時間表。
2.技術共享。建立全球清潔技術專利池,允許發展中國家以成本價獲取關鍵技術。
3.資金機制。設立1000億美元規模的全球能源轉型基金,中國承諾出資30%,重點支持非洲電網建設。這種“包容性轉型”理念,在2025年COP30氣候大會上獲得120個國家聯署支持,標志著全球能源治理從“競爭對抗”轉向“合作共贏”。
未來十年,全球能源轉型或面臨三大攻堅戰。一是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中國正通過三大創新破解安全、經濟、環保的矛盾。如在智能電網方面構建“數智化+柔性化”電網,利用人工智能實現秒級負荷響應;在氫能革命方面規劃到2030年建成1000座加氫站,綠氫成本降至1.5元/立方米;在儲能突破方面大力發展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多元技術,將新能源棄電率從5%降至2%以下。
二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國國家電網計劃未來五年投資2.1萬億元用于電網升級,重點建設特高壓外送通道、微電網系統,并不斷調整需求響應機制,通過分時電價、虛擬電廠等手段,引導用戶參與電網調峰。
三是引領“全球標準制定”。中國正從技術跟隨者轉向規則制定者。如光伏標準,主導制定IEC國際光伏標準,覆蓋組件壽命、衰減率等關鍵指標;儲能認證,建立全球首個儲能系統安全認證體系,已被歐盟采納為市場準入依據;碳市場聯動,推動全國碳市場與歐盟、加州碳市場互聯互通,構建國際碳定價體系。
由此可見,能源革命的“中國時刻”正在到來。當2025年的中國電力負荷創下14.65億千瓦的歷史新高時,新能源以45%的裝機占比成功托起電力安全底線。這場靜默的革命,不僅改寫著中國能源版圖,更重塑著全球氣候治理的邏輯。從西北戈壁的太陽能矩陣到東海之濱的風電長廊,從實驗室里的鈣鈦礦電池到跨國電網的智能調度,中國正以“雙碳”目標為筆,在人類文明史上書寫著綠色轉型的東方答案。
正如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所言:“當世界還在爭論能源轉型的速度時,中國已經在用行動定義轉型的質量。”這種質量,不僅體現在技術指標的突破上,更體現在對發展中國家轉型困境的共情中,體現在對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的重構里。在這場關乎人類未來的競賽中,中國交出的不僅是一份經濟答卷,更是一份文明答卷。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