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布“重大聲明”:若俄羅斯50天內未與烏克蘭停火,美國將對俄征收100%關稅,并對購買俄石油的國家加征關稅。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跟進威脅:若中國繼續與俄合作,將面臨500%關稅。而就在此前還有媒體宣稱,特朗普將“很快將率企業團訪華”,試圖推動所謂“大交易”。
這邊,訪華行程還沒影;那邊,關稅大棒已高高舉起。特朗普政府這套“一邊遞橄欖枝、一邊揮大棒”的操作,到底想干什么?中方的回應又傳遞了什么信號?
特朗普(資料圖)
先看特朗普的“訪華戲碼”。從上臺前喊出“百日訪華”的豪言,到近期頻繁釋放“主動來華談貿易”的信號,特朗普團隊始終把“中美合作”掛在嘴邊。有分析指出,這種表態背后有兩層算計:一是想借“大國外交”提升自身政治形象,二是試圖用“訪華預期”對沖當前施政乏力的尷尬——畢竟其任內烏克蘭危機僵持、中東局勢反復、國內通脹未消,支持率并不樂觀。
但另一邊,格雷厄姆的500%關稅威脅,直接撕開了這層面具。美國為何此時拿中俄合作說事?根本原因在于,美國在俄烏沖突中的戰略目標正面臨潰敗。特朗普政府上臺后,一改拜登時期“拉攏烏克蘭、壓制俄羅斯”的策略,轉而對俄示強:7月14日的聲明,本質是給俄羅斯劃“最后通牒”,試圖用極端制裁逼普京讓步。但俄羅斯顯然不吃這一套,反而可能因外部壓力加大,與中方的經貿合作更緊密。
這時候,美國把矛頭指向中國,真實目的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方面,想通過威脅關稅,迫使中國在俄烏問題上“選邊站”,切斷中俄正常經貿聯系,削弱俄羅斯應對外部壓力的能力;另一方面,試圖用“關稅牌”制造中美經貿摩擦,轉移國內矛盾——畢竟美國企業界對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早有不滿,近期多個行業協會已公開反對無差別加稅。
特朗普(資料圖)
面對美國的“軟硬兼施”,中方的回應簡潔有力。針對格雷厄姆的500%關稅威脅,外交部明確表示:“中方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這句話看似簡短,實則傳遞了三層關鍵信息:第一,中國不會被威脅嚇倒,單邊制裁違反國際規則;第二,關稅戰是雙刃劍,最終傷的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第三,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是對話談判,而非施壓。
再看中美經貿關系的基本面。過去幾年,盡管經歷多輪貿易摩擦,中美貿易額依然保持高位。這說明,中美經濟深度融合的局面不是幾輪關稅威脅就能改變的。美國企業依賴中國市場,中國也需要美國部分技術和產品,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決定了“脫鉤”既不現實也不劃算。
特朗普政府為何明知如此,還要反復揮舞關稅大棒?深層邏輯是美國對華戰略的認知偏差。部分美國政客始終認為,中國的發展“威脅”了其全球霸權,試圖通過極限施壓迫使中國讓步。從產業鏈完整性到科技創新能力,從國內市場潛力到國際合作空間,中國的抗壓能力和回旋余地遠超美方想象。
特朗普(資料圖)
更諷刺的是,美國自身正為這種“霸權思維”付出代價。2024年以來,美國通脹率雖有所回落,但核心通脹仍居高不下,其中相當一部分成本來自對華加征的關稅——這些關稅最終轉嫁到了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頭上。據美國智庫測算,若對所有中國商品加征25%關稅,每年將導致美國家庭平均多支出800美元。500%的關稅若真的落地,只會讓這一數字飆升,進一步激化美國國內矛盾。
回到特朗普的“訪華計劃”,現在更像是一場“政治表演”。一邊高喊“合作”,一邊制造對立,這種矛盾的根源在于美國部分政客的短視——他們既想從中國發展中獲益,又不肯放棄遏制打壓的舊思維。但歷史早已證明,靠施壓和威脅解決問題的時代已經過去。正如中方反復強調的,對話談判是解決分歧的唯一正確路徑,但前提是雙方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