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7月16日發布《殯儀接待服務規范》等十項新制定、修訂的殯葬服務行業標準,對殯儀接待、骨灰寄存、公墓安葬、骨灰海葬、公墓祭掃、網絡祭祀等殯葬服務進行了規范。
公布的十項殯葬服務標準要求,遺體接運、存放、告別、火化、安放(葬)等各環節的服務項目、收費標準、商品價格應當公開公示,不得以任何名義強制提供高價服務或附加項目,簽訂服務協議前需逐項說明項目收費,避免誘導消費。
建立遺體和骨灰追溯體系
為了保障遺體和骨灰安全,《遺體和骨灰追溯通用要求》要求殯葬服務機構建立遺體和骨灰追溯體系,遺體和骨灰流轉各環節應及時核實、上傳追溯信息,確保信息真實和完整,從遺體接收至骨灰安放(葬)的全過程都能夠實現有效追溯和追蹤,另外對采集的關鍵追溯信息要進行整理、備份和歸檔,并滿足監管部門、殯葬服務機構、治喪群眾等不同主體的查詢需求。
規范各類祭掃服務 倡導文明新風
在今天公布的十項標準中,《公墓祭掃服務規范》《網絡祭祀要求》《骨灰海葬服務規范》等三項標準對各類祭掃服務進行了規范,要求提升綠色殯葬水平, 倡導文明新風。
《公墓祭掃服務規范》推行綠色文明祭掃理念,要求按移風易俗要求配備環保祭掃用品,并對代客祭掃服務、集體共祭服務等進行了規范,要求代客祭掃服務項目要符合公序良俗,并按約定把祭掃過程中的圖、文、音頻、視頻等記錄反饋至委托人。
《骨灰海葬服務規范》提出,骨灰海葬需要征得民政、生態環境、海事等部門備案許可,未經批準不得私自撒放骨灰。骨灰專用器皿應滿足環保和可降解的要求,嚴禁在海葬船舶上燒紙、上香和放鞭炮等,對包裝紙、花籃等不入海的海葬祭祀用品要及時回收。鼓勵建設公益性生態文化墓園、海葬紀念墻等紀念設施供參與海葬的逝者家屬寄托哀思。
《網絡祭祀要求》提出,網絡祭掃平臺應具備用戶和被祭祀人實名身份認證及審核管理功能,并尊重逝者名譽和隱私。平臺服務功能不應設置游戲、購物等過于娛樂化或商業化的功能。用戶在平臺發布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應展現莊嚴肅穆、文明健康的信息。不能利用網絡祭祀進行惡搞、抹黑或攻擊他人,不得傳播歪曲歷史、詆毀英烈、低俗庸俗或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