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泄露,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幾乎所有人都神經起繭了,現在談起來,多少有些沒勁。
也就是說,想上網,誰還能不裸奔呢?
但裸奔也是有程度的,比如在之前大家對個人信息的泄露認知里,無非就是身份信息、或者說人臉識別時代的人臉信息泄露,然后,如果不幸,遭遇個電信詐騙之類的,提高點警惕咱們也能防不是?
就好比昨天小柴報道過的那個專門收集女房東信息,然后精準實施殺豬盤的案例「整理2.4萬條女房東信息賣給殺豬盤,撈偏門路子越來越野了!」
然而,在萬物皆需觸網的時代,網絡個人信息,也不再局限于這些基礎信息,尤其在AI時代,網絡個人信息的泄露正在變得更廣更深,而受害,也不再局限于電詐。
就好比,今天的一條熱搜,小程序泄露了13萬份的體檢報告……
看到這條熱搜話題,小柴真是脊背發涼,因為這不單單是你可能面臨詐騙的事了。
如果有慢性病、傳染病及生理缺陷,那可能要面臨人際關系的巨大負面影響,甚至社死;還可能面臨就業歧視、保險不公,隨之影響心理健康、帶來種種負面情緒。
當然,還有更嚴重的就是,你可能每天都會被精準投放的各類莆田系醫療廣告轟炸。
再如果是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群,或者中老年群體,那約等于接下來,把自己親自送上案板,任人宰割。
那么問題來了,體檢報告這種重要的個人信息,一般都是醫院體系的,為何能輕易泄露呢?而且一泄露,就是13萬份這么龐大的量。
小柴先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大概就是在萬物都觸網的時代,這些傳統的服務,一來沒有打好網絡安全的基礎,一般來說,像醫院、餐館這類傳統服務行業,本身沒有做技術研發的能力,相關的觸網項目都是外包。
而外包公司,簡單實現甲方提出的功能訴求即可,后續的運維可以說有一個算一個都是一一泡污。
二來其相關的觸網方式在獲取用戶各種權限的時候,恨不得把能收集的個人信息都收集了,而且用戶不同意還沒法使用,胃口實在有些太大了……
回到正題,這則13萬份體檢報告泄露的新聞來自央視新聞的調查,而其數據之所以能泄露,基本上也是小柴上述總結出來的原因。
據央視新聞的調查,該醫院,自己搭建了一個體檢、就診預約的小程序,而這個小程序就像小柴前文說的,該有的功能都有,但漏洞也不少,導致13萬患者的檢查報告、兩癌篩查被黑客通過技術手段竊取了。
北京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作人員在體驗的時候,發現這款應用,竟然在報告查詢環節,存在未經授權就可獲取報告的漏洞,簡單說就是身份驗證機制不完善。
簡單操作,就能看到大量的檢查報告,包括體檢報告、檢查報告,兩癌篩查則更多。
而根據央視新聞展示的畫面,通過這種方式獲取到的體檢報告,和患者看到的是一模一樣的,包括姓名、年齡、疾病信息,以及影像畫面都能清清楚楚的展示。
而這些敏感、深層次的用戶個人信息一旦泄露,那會有什么樣的后果,簡直不敢往下想。
而顯然,該醫院的應用程序,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顯然就是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技術遠遠不足。
站在個人信息保護的角度,你既然選擇開展互聯網服務,就需要對用戶個人信息安全負責,如果只實現功能,降低了自己的成本、提升了自己的效率,而不顧用戶的個人信息,終究是自私的。
除了該醫院,央視新聞還調查了某服務全國200萬學生的訂餐平臺,該訂餐平臺,同樣存在著個人信息保護的技術漏洞。
通過這個漏洞,可以輕易獲取到師生的姓名、照片、身份證號等等。
那么顯然,這類平臺,在相關程序的開發上,把錢投在了怎么給自己降本增效的功能上,而對于用戶信息的保護的投入,顯得無比吝嗇。
當然,更讓人無語的是,這些應用程序,對于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存在著明顯的短板與不作為,然后,它們還依然在瘋狂的索取用戶設備的各種權限,收集各種與自己業務無關的用戶信息。
央視新聞隨機抽取了197款應用程序,發現了多達388項與個人信息安全相關的問題。
這些程序覆蓋在線教育、掃碼停車、點餐、理發、洗衣、電影購票等11個領域,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典型的互聯網+項目。
而這些應用程序,普遍存在在未告知用戶的情況下,瘋狂超范圍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同時,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傳輸的通道未授權認證等等、
其中典型問題包括未征得用戶同意收集個人信息,或打開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
網信辦工作人員展示了模擬進入這款應用程序的過程,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就默認收集了用戶的個人信息,比如設備IP、應用寶包信息、應用列表、讀取外部存儲文件。
而整個過程,應用都沒有彈出獲取這些信息、權限的請求。
當然,收集也就算了,另一個典型的問題是,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還將這些違規收集的個人信息,同步給第三方。
工作人員展示了一款酒店預定應用,進入應用后,用戶的經緯度信息,隨后,其將這個信息給到了地圖工具。
然而根據規定,這個過程是需要告知用戶并征得同意的,但在現在的小程序時代,這個過程,都被囂張的省略掉了!
不少用戶也表示,剛剛注冊了一款APP或者小程序,相關領域的推銷電話,立馬就瘋狂的打過來了。
而小柴也深有感觸,之前騎了一次某品牌的共享單車,然后接下來的日子,就是被該單車旗下的網貸公司,隔三差五的放貸電話轟炸。
而這或許也就是你為啥上網瀏覽了一個東西,立馬會有精準廣告出現的原因之一。
當然,如果只是獲取個人電話、身份證信息也就算了,你最多就是接到一些推銷電話或者精準的廣告投放,以及一些低級的電詐套路。
更可怕的是,現在很多應用對設備權限的索取和個人信息的收集,已經近乎瘋狂,比如,它還會瀏覽你設備里的各種媒體文件,包括照片、視頻、通訊錄,以及通話記錄、上網瀏覽記錄等等。
這個過程,他們可能獲取到了你的大量的生物信息比如臉部、身形,以及還有聲音信息,這些信息一旦泄露,在這個AI時代,隨時都可能被不法分子,生成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虛擬的你。
甚至,在AI時代,各種收集你的上網行為、聊天記錄,它們連你的性格都能給你模擬得明明白白……
他們操作這個虛擬的你去詐騙、干壞事,那必然醞釀更多不可預料的嚴重后果。
甚至,在過度索取設備權限后,這些應用程序,甚至還會到你的相冊里去刪除照片。
而這樣的事情,還不是個例,也不止某一個APP這么干過。
然而,隨著各行各業的觸網,出去吃個飯、點杯奶茶,或者剪個頭發、停個車,都得掃碼進入他們的各種應用、小程序。
而這些明明只是實現某一個功能的APP,你一旦想使用它,你就得完全把自己的手機交給它、讓它使勁折騰,不然你還用不了。
從這些案例也不難看出,現在很多應用的胃口越來越大,手越伸越長了。
甚至,還有一些小作坊搞的工具類的小程序,它可能就是搞了一個AI特效,然而你想用它,你就得把設備所有的權限給它敞開,但誰知道,它真正的生意是你看到的工具應用,還是本身就是打著工具的幌子,干著收集個人信息的勾當。
所以,如何減少自己的個人信息泄露,一來,那些不知名的小程序,沒事別用,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做的到底是什么生意,也不知道他們的技術能力到底半斤八兩,是否能保護好你的隱私;
二來,比如點餐這類服務,它讓你掃碼點單,你就偏不掃,他們給咱們制造麻煩,咱們就不嫌麻煩還給他們制造麻煩,就得人工點單,我就想看看誰更難受……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肆號
編輯|譚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