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娛樂新聞,讓我揪心不已。26 歲的女演員趙露思,在拍戲間隙突發重病。前一天,她還堅守在劇組,全身心投入工作,可第二天,就傳來她住院的消息,狀況令人擔憂。
生病后的趙露思,身體極度虛弱。據透露,她連路都走不了,話也無法正常說出口,只能依靠輪椅行動,交流也只能通過手機打字。看著她如此艱難的模樣,粉絲們心疼不已。
據其好友透露,趙露思的身體狀況早有端倪,生日時就已出現問題,可之后還是被安排進組拍戲。長期的勞累、工作壓力,再加上身體本就抱恙,最終讓她不堪重負。希望趙露思能安心養病,早日恢復往日的活力,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
與之前的形象仿佛兩個人。
而且拍戲時趙露思的爸爸一直陪著她在劇組,很難想象父親看到女兒反差這么大的狀態,心里該有多痛苦。
事后,趙露思發文回應自己因抑郁出現了軀體化癥狀,還吐訴了因工作中長期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打壓,甚至暴力...
- 小時候被老師打,告訴自己凡事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長大后又因為試戲沒過挨打,不敢向外求助
雖然事發好多天,但依然震驚趙露思這樣陽光的人竟然也會有抑郁癥。
更讓人驚訝的是,很多網友發文說自己的孩子也正在遭受抑郁癥的困擾。
雖然抑郁癥是個已經被討論爛掉的話題了,但今天依然想跟大家聊聊。
一是現在社會壓力大節奏快,抑郁情緒侵襲孩子變得越來越容易。
二是為了可以讓每個孩子幸福、有尊嚴的活著。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們覺得比“你家孩子考試不及格”更恐怖的話是什么?
最近刷到武漢某醫院的臨床心理科醫生說的一句發言,讓我瑟瑟發抖。
“我見過最小的抑郁癥(患者)只有6歲”。
這句話掀開了一個不可逃避的真相,青少年抑郁越來越普遍化和低齡化了。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指出,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于成人。
但與成年人抑郁癥不同的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抑郁癥也更加的隱秘化。
河南鄭州,一名4歲男孩的家。
父母開始覺得孩子性格變得越來越悶,帶他出去玩也不樂意,以為孩子只是身體出現了問題。
但是到兒童醫院一檢查,結果讓他倆感到驚訝:孩子竟然抑郁了?
醫生單獨跟孩子聊完之后,才知道原來孩子之前偷聽到父母說家里的變故。
很擔心,但又怕說出來給父母添麻煩,只能壓在自己心里。
不過還好去醫院的比較及時,在醫生的干預下孩子的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但也讓人后怕,孩子抑郁情緒表現的往往不明顯會讓家長錯過帶他們治療的好機會,也會加重孩子們的痛苦。
因為抑郁癥是心理的健康循環被破壞,導致人對負反饋的抵抗能力缺失,對正反饋的接收能力也喪失,類似于精神上的骨折。
一個孩子如果體能不好,可以督促他多鍛煉。
如果精神狀態出現問題,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去恢復。
每每談到青少年抑郁高發的原因,很多人會把矛頭指向原生家庭。
坦白說,大多數成年人,確實不能直接理解正值豆蔻年華的抑郁情緒。
畢竟咱們這一代人都是在忽視自己情緒下長大的。
但這次想說句公道話,父母確實不是孩子抑郁的主要因素。
根據數據顯示,導致孩子抑郁的原因,是由眾多外界因素形成的,學習壓力是第一位。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曾有一組數據,因學業壓力導致焦慮和抑郁的青少年比例高達45%。
做不完的作業、離譜的考試難度、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相處,都像龍卷風一般席卷著這個時代的孩子。
清華數學教授王文湛老先生就分享過,
自己的孫子還在上五年級,有一次在家做補習班的作業,遇到了不會的題,就問了他。
結果他看到題目后都想了好一會兒,并且題目的難易程度遠遠超過小學生的能力。
適當的競爭可以激發孩子的潛力,但過度的競爭只會消磨孩子的興趣和熱情。
當校園里的生活也被量化成標準,同學之間的相處不再是咱們小時候一起放學回家,一起上課偷玩,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快慢班、班委、舉報機制,都在慢慢消耗著孩子的身心和情緒。
就像咱們成年人上了一天的班,上班久了之后對什么都會沒有感覺,只想回家躺著。
孩子也是如此。?
那如何發現孩子的抑郁跡象呢?
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孩子的情緒當回事兒。
如果發現孩子有以下合并狀況,一定記得多和他/她談談心。
情緒低落
孩子長時間的不快樂,情緒起伏波動不大。
精力減退
做事拖沓、沒有興趣。比如出去玩、社交、之前的愛好等等,不再主動參與。
自我評價低
對自己或事物的評價低,遇見困難時想法比較消極或負面。
過度敏感
過度在意伙伴或外界的看法,總是覺得自己被排斥、被忽視。
學習力下降,不想去學校
患病期間的孩子一般思維會變得遲緩,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抗父母和學校的現象會比較明顯,提出不想上學甚至出現逃課的情況。
如果發現孩子有抑郁的跡象,也別慌,咱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孩子:
滿足孩子的意愿
抑郁癥會出現不想上學、嗜睡、暴飲暴食,或者孩子自己主動提出想去看醫生的請求。這個時候父母盡可能先去滿足孩子的需要,等他們平緩心情。
不強迫/不責怪孩子
如果出現情緒起伏大、反抗能力比較強的狀況,不要先批評。而是告訴孩子你永遠會陪著他,理解他。
不要講大道理
情緒低落或者自我評價低時,不要講道理。而是做些平時他們感興趣的事,或者默默陪伴。
了解抑郁癥相關知識
多了解一些抑郁癥相關的知識,不必過度焦慮。積極的情緒才能影響到孩子。
《2024 兒童青少年抑郁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中顯示,超過四成(41.8%)的家長在孩子主動求助 3 次及以上才帶其就醫。
請牢記,能及時對孩子的壞情緒做出反饋,其實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
以前朋友問我:“如果你的孩子不想做教師、醫生,想當咖啡師、想環游世界,你會支持嗎?”
我想我會猶豫,現在不會了。
如果孩子真的熱愛,我會舉雙手支持。
當世俗里的成功標準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那我寧可不要孩子所謂的功成名就。
并且誰說只有第一名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
我們做父母的,不求孩子成為人中龍鳳。
只求孩子能在萬變的社會中,有個堅實的好身體、好情緒,應對生活的萬變。
最近兩年越來越覺得越是在內卷的時代,努力、極致這些詞并不見得就意味著是褒義詞。
相反,越是四面楚歌,好心態,好情緒,甚至一種什么都不在乎的松弛感才是難得的珍貴。
所有成績和標準,對孩子來說都是暫時的。但良好的心態,健康的身體才會與孩子一生相伴。
寫這類文章呢,最怕讓大家焦慮。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段話吧:
“家長就像護送唐僧的悟空,這一路你看見唐僧跌跌撞撞,你的苦口婆心,你的火眼金睛派不上任何用處,可你還得陪著他。讓他經歷自己八十一難的同時,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強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