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歷史上,有很多存在時間并不長的小軍區,但這些小軍區,往往能走出來大人物。
雁門軍區的兩個司令員,就是這樣的代表。
這個成立于1945年,取締于1946年的軍區,走出了一位大將和一位上將。
你以為這個軍區司令的軍銜是最高的嗎?不,軍銜最高的其實是副司令……
打回敵后去抗日
雁門軍區的司令員,就是東北軍出身的將領呂正操,也是在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軍。
呂正操出生在1904年的奉天省海城縣,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雖然說他家只是農民家庭,但東北地廣人稀,靠種地填飽肚子還是可以的。
他出生的時候,東北還處于張作霖的統治下。當時的東北,活躍著不少日本人,也有不少日本軍隊駐扎。
這些日本人和日軍,對老百姓來說就是禍害。呂正操出生在南滿,日軍當時駐扎在南滿鐵路附近,經常騷擾他們的村子。
他從小就對日軍非常仇恨,就想長大后找日軍報仇。他原本的名字叫呂正超,但為了好好操練本領,長大后將日軍驅逐出去,他給自己改名為呂正操。
懷著這樣的心情,他在1922年的時候加入了張學良的衛隊旅,并且考到了東北講武堂。
在當時,東北講武堂算是國內比較權威的軍校,和保定軍校、云南講武堂并列。
張學良也處于擴充實力的關鍵時期,對于考入東北講武堂的將領非常看重。所以他畢業后,就直接被調到少帥身邊,擔任了少帥的副官、秘書。
他想在東北軍中實現自己的滿腔抱負,無奈的是,東北軍并沒有給他實現這個抱負的平臺。
張作霖雖然和日本人互有防備,但他并不打算和日本人撕破臉。后來日本策劃了皇姑屯爆炸,張作霖去世,呂正操本以為張學良會和日本撕破臉。
但他沒想到,張學良也沒有和日本撕破臉,雙方依舊維持著虛假的友好。
作為張學良的親信,他知道張這樣做,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當時馮閻蔣三家矛盾頻出,他們只要看準時機,東北軍就能隨時入關,占領更多的土地。
但就在張盯著關內的時候,日本也在對著關外虎視眈眈。于是在他帶兵入關后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了,東北落入了敵手。
面對日軍入侵東北,張學良沒有拼死抵抗,而是選擇退入關內。說實話,這個選擇當時很多人都不明白,很多人對此都有異議。
大家寧愿戰死在東北,也不愿意拋棄家鄉去關內茍活。
但他們此時已經是南京政府的軍隊,政府不讓他們打,就是張學良也不能光明正大和政府對著干。
他們失去了廣袤的東北,也失去了自己的家鄉。從那時候起,他就開始懷疑加入國民政府的正確性。
一個醉心于內戰的政府,真的能下定決心對抗外敵嗎?要知道,按照老蔣的政策,他消滅我軍之后還要處理國民黨內的其他黨派。
只有國民黨成了他的一言堂,他才能安心去抗日。但要是真的到了那時候,我國真的還來得及抗日嗎?
在這種迷茫的狀態下,他接觸到了東北軍中的我黨黨員。在我黨黨員的引導下,他開始接受我黨的抗日主張,內心也逐漸趨向我黨。
1936年的西安事變,讓他對抗戰重新擁有了信心。然而等到抗戰真的開始后,他卻被國民黨潑了好大一盆冷水。
抗戰全面爆發后,呂正操帶領691團奔赴抗戰前線。他在華北地區和日軍多次相遇,每次都給予日軍重大打擊,自身卻幾乎沒有傷亡。
但這天,他突然接到任務,要掩護53軍南撤。他帶領兩個營掩護53軍,一營則在梅花鎮和敵人展開激戰。
眼看53軍先頭部隊已經渡河了,他坐不住了,申請帶人前去支援一營。
誰知上級告訴他,讓他放棄一營,優先保障53軍過河。這個命令讓他非常生氣,他怎么能放棄自己的兵呢?
既然他們想救53軍不想救一營,那自己也就不用掩護53軍了。
他當即率軍回去支援一營,和日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最終大勝而歸。
但國民黨的行為,深深刺痛了他和戰士們的心。雙方商量一致后,同意脫離國民黨,成立自衛軍北上抗日。
之后,他就在我黨的領導下,開始在冀中展開抗日。
幾番讓銜,揚名天下
雁門軍區的司令員已經是上將了,副司令能是什么樣的人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副司令的職務都是比司令員要低的。
但雁門軍區不一樣,他們的副司令,就是十大將之一的許光達將軍。
許將軍生于湖南長沙東鄉蘿卜沖的一個農民家庭,在家排行第五。雖然家里窮,但父母還是盡力供他上學讀書。
他也爭氣,順利考入了長沙師范。在外求學的這些年,他經常接觸到進步人士,也了解了幾份革命道理。
大革命開始后,他積極為革命奔走,不久后就加入了共青團,并在同一年成為了黨員。
為了培養更多的軍事人才,我黨決定派出一批知識分子去報考黃埔軍校,許將軍就是其中的一位。
后來,他順利考上了黃埔五期,成為炮兵科的一名學生。
畢業后,他進入第四軍,在炮兵營擔任排長。
然而好景不長,大革命很快就失敗了。他本來要去參加南昌起義,卻最終沒能趕上。后來在寧都趕上了部隊,卻在三河壩戰斗的時候和部隊失散了。
1929年,他在蕪湖找到黨組織,并被派到軍事訓練班學習。
從訓練班結業之后,他被派到洪湖蘇區當黨代表,開始從事軍事斗爭。
他參與了第六軍的組建,也參加了南征作戰。然而在1932年的時候,他在應城戰斗中因父重傷,不得不被送往蘇聯治療。
在蘇聯的時候,他進入莫斯科國際學院學習。
抗戰爆發后,他心系祖國,最終在王稼祥等人的安排下回國。
回國之后,他在延安抗大擔任訓練部長,發表了很多關于抗日經驗的文章,為我軍開展軍事理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直到1942年,他才開始擔任晉綏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開始領導游擊戰爭。
雁門軍區成立后,呂正操擔任司令,他成為了副司令。
之所以中央讓呂正操擔任司令,也是因為對方在抗戰時期的貢獻頗多,而且戰斗經驗也更加豐富,比許光達更適合這個司令。
許光達對此無所謂,誰擔任司令都可以。
不過許光達也在不斷進步,他剛回國的時候理論知識豐富。但面對我國復雜的情況,他能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創造出更適合我軍的發展路線。
后來雁門軍區解散,呂正操去了東北,許光達留在了晉綏,后來被編入西北野戰軍。
但55年大授銜的時候,呂正操被授予上將軍銜,許光達卻被授予大將軍銜。
對于這個大將軍銜,許將軍曾經多次推辭,但最終中央還是駁回了他的降銜申請,一定要授予他大將軍銜。
尤其是他當時已經是裝甲兵司令,為裝甲兵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管是許光達還是呂正操,他們都對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許光達能被授予大將軍銜,也是因為他為黨和國家作出的貢獻。
而他那一紙讓銜書,更讓那些說他不配的人無話可說了。
參考資料
呂正操人生中的三件大事,《世紀風采》,2015年第一期
論許光達在晉西北抗戰的貢獻,《黨史博采:理論版》,2018年第一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