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汽車行業惡性內卷,規范產業競爭秩序的行動,還在持續推進。近日,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出現的各種非理性競爭現象,再次迎來了重要部署和重磅發聲。
其中,“要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強化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督促重點車企落實好支付賬期承諾”的部署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也是開展汽車行業不健康發展的整治行動以來,首次提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
這一重磅發聲也被解讀為,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產業生產質量管理和監測,以及加強整治新能源汽車市場價格戰競爭的信號。
眾所周知,近幾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上游原材料成本的持續下降,在規模化效應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市場雖然實現了從“電比油貴”到“油電同價”,再到“電比油低”的跨越,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因此迎來了強勁的增長,但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終端市場的價格秩序也越來越混亂。
為了爭奪市場份額,提高市場占有率,不僅有車企陷入了“虧錢賣車”的窘境,而且伴隨著車企價格戰進一步向產業鏈上下游蔓延,上游供應商以及下游經銷商也面臨著價格戰帶來的經營挑戰。
其中,在價格戰的沖擊下,供應商不僅被主機廠要求降價,而且通過賬期的方式將價格戰壓力轉嫁給上游供應商,供應商們還普遍面臨著超長支付賬期的難題。
根據統計,2024年包括比亞迪、上汽集團、吉利控股、奇瑞、長城等上市企業向上游供應商付款的平均周期(天數)均超過了120天,部分車企的支付周期甚至超過了200天。并且,在支付模式上,一些車企通過“120天基礎賬期+180天商業匯票”的組合模式,更是導致供應商資金幾乎全年處于凍結狀態。
一邊是利潤空間被不斷擠壓,另一邊則是賬期被不斷延長,供應商的財務壓力在價格戰的沖擊下也越來越大。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汽車零部件采購價連年按10%-15%比例持續下降,2015年供應商凈利潤為9%,而2025年一季度,供應商凈利潤率已經下滑至3.8%。
汽車行業整體的利潤率也不容樂觀。2024年,我國汽車行業利潤為4.3%,到了2025年一季度,這一數字進一步下滑至3.9%,遠低于制造業的平均水平。
長遠來看,價格戰損害的不僅僅是供應商的利益,超長的賬期以及持續下滑的利潤率,還很有可能為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埋下風險和隱患。要知道,在利潤率和流通資金的雙重重壓之下,這不僅將影響企業的長期經營和發展,而且這也對零部件的生產品質和質量提出了挑戰。
作為實現“雙碳目標”以及建設汽車強國的重要路徑,新能源汽車市場如今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今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首次半年滲透率超過50%,自主新能源出口也同比增長了109%至81萬輛,展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汽車出海,品質為先。只有守好品質和質量的底線,中國汽車尤其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才能真正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因此,“要加強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不僅是汽車行業整治行動的進一步深入,也是對新能源汽車產品質量把關的高度重視。
事實上,為了推動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近幾個月來,國內車市已經打響了一連套整治“車市內卷”的組合拳。
從整治智能駕駛虛假宣傳、隱藏式門把手設計安全問題,到行業協會、相關部門相繼發聲,明確“要大力整治內卷式競爭”,再到組織開展2025年度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一致性監督檢查工作……行業已經開始重拳出擊國內車市的內卷式競爭。
而在整治行動的推動下,行業反卷自律已經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企業的反卷自覺性也在不斷提高。
6月份以來,圍繞供應商賬期長的難題,行業已有多家車企陸續響應,承諾承諾縮短供應商支付賬期至60天。圍繞下游經銷商庫存壓力大的挑戰,部分車企也開始了去庫存行動。根據乘聯分會數據顯示,6月乘用車行業總體庫存下降了15萬輛,而去年同期僅下降了2萬輛。
當然,這還遠遠不夠,整治車市內卷式競爭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7月份,全國車市進入階段性銷售淡季,在終端購車需求低迷的影響下,車企還需要持續加強自律,靈活應對需求不足的挑戰,加強終端價格穩定性,推動消費信心的恢復。按照計劃,第二批以舊換新補貼的下放周期已經確定,將于7月份正式發放。隨著產業競爭秩序逐漸得到規范,新一輪汽車補貼的發放也有望進一步刺激購車需求的釋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