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降本增效”已經成了不少企業的口號,幾乎每個季度總結、每次動員大會,都能聽到這四個字。
不管是業績下滑,還是考核壓力,管理層總是用這套“標準答案”:“要加強降本增效?!?/p>
聽起來挺有道理的,可真正落實下來,降的是什么?增的又是什么?
大家心里都明白,這場“改革”,早就偏離了軌道。
“降本”,原本應該是優化結構、精簡流程、去掉冗余。
可落到實際操作中,最先動刀的往往是基層員工。
高層管理、復雜的審批流程、重復的崗位職能,這些真正浪費資源的環節沒人敢動。
高層不敢動,關系復雜;審批流程不能動,規章麻煩;崗位合并不能動,出了問題怕擔責。
誰敢輕易動?
所以,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從底下的員工著手。
壓低績效,減少福利,限報銷,砍補貼,停止培訓,預算削減,動動筆頭就能做到“節流”。
不需要什么大刀闊斧的改革,發個指令,大家就照著做。
這么一搞,降本的壓力全都壓到最沒發言權的員工頭上。
“增效”本應是提高工作效率,優化流程,釋放產能。
但現實是,很多時候它變成了加重管理、增加流程的借口。
系統越來越多,審批沒減少,反而增加了。
表格一份接一份,數據填了又填,工作量翻了倍,效率卻一點沒見提升。
有些公司大手筆投入“數字化轉型”,幾千萬上了系統,幾百萬的運維費用,每天還是忙著填報數據,員工工作更忙了,壓力也大了。
系統越“智能”,流程卻越繁瑣,管理越“精細”,可每個人的任務量只增不減。
表面上是“增效”,實質上壓的還是那些基層員工。
你問“降了哪些本”?
大概是這些:文件限量、出差削減、餐補減少、文具統一采購、年會取消,大家把這些都寫得滿滿當當,做成PPT,開會時強調精打細算。
可是,真正的“大開銷”呢?冗余崗位沒合并,虛設的部門依然存在,年年虧損的項目照常運作,沒人追究。
各種考察、對標照樣搞,專項管理一個接一個,結果呢?幾個小小的節省措施就像是“過緊日子”的標志。
頂層喊“節約”,底層員工只能勒緊褲腰帶,冗余的層級結構沒有動,虧損依然滾雪球。
這樣做的“改革”,無非是把最沒有話語權的員工推到了降本的最前線。
真正的改革要從哪里開始?
“降本增效”不應該只是減少差旅、餐補或文具,而應該從根本上解決冗余結構、空洞管理的問題。
如果流程不改、層級不減、利益不動,那么所謂的“改革”也不過是一個借口。
如果改革只是讓基層員工“開刀”,那就永遠無法跳出虛假的繁榮和懶政的怪圈。
所以,真正的“降本增效”,應該問問:最需要被優化的環節,什么時候能動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