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北約秘書長呂特抵達華盛頓,會見了美國總統特朗普。就在當天下午,白宮突然拋出一份“最后通牒”,語氣前所未有地強硬:給普京50天時間,達不成停火協議就全面加征關稅,還將對購買俄羅斯能源的國家施加“二級制裁”。
與此同時,美國還將恢復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甚至暗示可能提供遠程打擊武器。西方媒體第一時間炸了鍋,稱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對俄總攻號角”。
就在外界還在解讀通牒背后的政治含義時,莫斯科那邊卻傳來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普京不僅毫不在意,反而下定決心,要繼續打下去,直到西方接受他的所有條件。
三位接近克里姆林宮的消息人士透露,普京在收到特朗普“最后通牒”的當天,并沒有召開緊急會議,也沒有調整任何軍事部署,而是表現得異常淡定。
他明確表示,俄羅斯不會被恐嚇,更不會倉促談判。目前的戰場局勢對俄方有利,俄軍在烏克蘭東部繼續推進,烏軍防線出現明顯松動,蘇梅方向的戰斗尤為激烈。
蘇梅地處烏克蘭東北部,與俄羅斯的庫爾斯克州接壤,對俄方來說,拿下蘇梅不僅可以擴大邊境緩沖帶,還能為進一步逼近基輔打開通道。俄軍在蘇梅周邊集結重兵,烏軍也迅速調派精銳部隊防守,雙方已在此形成對峙。一場大規模戰役似乎不可避免。
美方的通牒內容包括兩個核心:一是對俄羅斯商品加征100%關稅,二是對與俄有能源貿易往來的國家施加“次級關稅”。但就連美國媒體也承認,這些措施對俄羅斯打擊有限。
俄美貿易早在2022年后就幾乎停擺,去年俄對美出口僅有30億美元,較2021年暴跌九成。即便再加100%的關稅,也只是“蚊子叮鐵牛”。
真正讓人關注的是“次級關稅”。特朗普計劃對所有從俄羅斯購買石油的國家“加稅懲罰”,表面上打的是俄羅斯,實則矛頭直指中國和印度。中國作為俄油最大進口國,首當其沖。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特朗普在威脅俄羅斯的同時,也在試圖拉攏烏克蘭。他在與澤連斯基會面時,當面詢問如果提供遠程導彈,烏軍是否有能力打擊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澤連斯基毫不猶豫地表示“沒問題”。消息傳出后,俄方隨即發出強硬回應,稱一旦烏軍射程覆蓋到俄核心城市,將被視為戰爭升級。
面對特朗普的雙重壓力,普京態度更加強硬。克里姆林宮內部人士透露,普京已經向軍方下達指令,繼續推進戰線,特別是在烏東四州之外,可能還會擴大控制區域。如果戰場順利,不排除將對烏克蘭西部部分地區提出領土要求。
特朗普的“二級制裁”法案,也在美國國會啟動程序。初步設計是對購買俄油的國家加征100%關稅,并按商品類型劃分稅率。但實際操作難度極大。各國能源結構不同、采購渠道復雜,一刀切的關稅政策在執行層面注定困難重重。
更何況,俄羅斯早就做好準備。普京政府早已建立起一整套油氣轉運機制,規避制裁手段層出不窮。伊朗就是前車之鑒。幾十年被制裁照樣賣油,俄羅斯怎會束手就擒?況且有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大市場,俄羅斯能源出口依然堅挺。
朝鮮也在此時“送來支援”。韓方情報顯示,已有超過1200萬發炮彈從朝鮮運往俄羅斯前線,雙方軍火合作不斷加深。俄軍的武器供應問題得到緩解,戰斗節奏也變得更加主動。
與之對比,美國的軍援策略卻顯得猶豫不決。特朗普提出由北約出資采購美制武器,再轉交烏克蘭,實質上是讓歐洲埋單,美國軍工企業坐收漁利。
尤其是歐洲國家并不買賬。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雖態度強硬,喊出“準備打擊俄羅斯軍人”的口號,但德國至今仍不敢提供射程超過500公里的導彈。就連“金牛座”導彈,也因擔心激怒俄方遲遲未交付。
法國雖高調宣布將在烏部署5萬人,但這一動作更像是政治姿態。馬克龍更強調“愿意者聯盟”的國家已擴展到30個,但實際行動仍處于“觀望”階段。一旦俄軍在蘇梅方向取勝,歐洲的戰略信心恐將再受打擊。
普京深知,談判桌上的勝利,必須依靠戰場換來。他的判斷是明確的:只要俄軍繼續推進,西方遲早會接受現實。當前局勢下,澤連斯基政府內部已出現動搖,部分高層建議尋求“有限妥協”。
特朗普也意識到,若無法短時間內解決俄烏問題,將嚴重影響美國在全球的地緣戰略布局。尤其是中東局勢緊張、亞太博弈持續升溫,美國已無力同時操控多條戰線。
就在外界擔心局勢全面升級時,白宮突然“降溫”。特朗普親自否認曾慫恿烏軍打擊莫斯科,稱那是“媒體斷章取義”。他的發言人也緊急出面澄清,強調美方不會支持攻擊俄羅斯本土。
這樣的態度轉變,正是對普京冷靜應對的“間接承認”。俄方從未被激怒,反而步步為營、穩扎穩打。外交部發言人梅德韋杰夫在回應特朗普通牒時只用了四個字:“毫不在意”。
與此同時,中國的態度也非常明確。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關稅戰沒有贏家。中國將繼續基于自身利益開展與俄羅斯的正常經貿合作。對所謂的“次級關稅”不予理會,并保留反制權利。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近期在對華政策上的“轉彎”。英偉達CEO黃仁勛宣布,美國政府已批準向中國銷售H20芯片。這一動作,被視為對白宮“稀土焦慮”的回應。美方想通過釋放技術善意換取中方放寬稀土出口,尤其是軍用稀土的許可。
中方并未被輕易打動。隨著稀土出口監管制度逐步完善,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卡脖子”現狀只會越發明顯。特朗普想用“通牒”換取戰略主動,結果卻被普京的堅定打了個措手不及。
7月16日,俄軍在烏東前線再度推進,占領多個關鍵據點。烏軍反擊受挫,士氣低落。西方開始重新評估對烏援助的方式,是否繼續投送重武器,成了一個兩難選擇。
面對步步緊逼的俄軍,加上“最后通牒”無效,特朗普的外交操作陷入進退兩難。普京則在戰場節奏中尋找更多籌碼,為下一輪談判做準備。
7月中旬,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訪華期間表示,俄羅斯無懼任何最后通牒,有能力應對一切制裁。他還強調,與中國的合作將繼續深化,尤其在能源、軍工和技術領域。
整場風波再一次驗證了一件事:普京不是靠威脅能撼動的人。普京身邊人明確表示,西方若真想讓俄烏停火,就必須認真傾聽俄方的安全關切,而不是一味施壓。
普京堅定的決心,既是對戰爭局勢的精準判斷,也是對西方策略的深刻洞察。這場對峙仍在繼續,戰場外的較量也未停歇。只是這一次,主動權似乎已經從華盛頓,悄然轉移到了莫斯科。
信息來源:
[1]特朗普否認鼓動烏克蘭打擊莫斯科 俄強硬回應“最后通牒” 大皖新聞
[2]消息人士:特朗普對俄變臉,普京“并不畏懼”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