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一、“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自暴,言語詆毀禮義,主動背離道德準則(“言非禮義”)。孟子強調,此類人否定道德根基,與之交流無益。自棄,行為上放棄仁義實踐(“吾身不能居仁由義”),甘于墮落。此類人缺乏行動力,無法共謀事業(yè)。自暴者毀壞價值共識,自棄者喪失實踐意志,二者皆因內在道德自覺缺失,導致與他人協作失效。
二、“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言語違背禮義,就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據仁、遵循義來行動,就叫做自棄。這兩句是對“自暴”“自棄”的具體定義,明確了判斷標準。
“言非禮義”指向言語對道德的破壞。當人用語言詆毀禮義(如說“行善必吃虧”“禮義是束縛”),本質上是在瓦解自身的精神根基,如同用斧頭砍伐自己的精神家園。
“不能居仁由義”指向行為對道德的背離。“居仁”意為安住于仁心,“由義”意為遵循義路,若明知仁是應有的存心、義是應走的正途,卻主動放棄實踐(如見他人危難而冷漠,遇利益沖突而失節(jié)),便是對自身道德能力的否定。孟子強調,自暴自棄的核心不是“不能”,而是“不為”——非能力不足,而是意志不堅,是對內在善性的自我壓抑。
三、“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仁為安宅,仁是精神歸宿,提供安全感與歸屬感。義為正路,義是行為規(guī)范,指引正確方向。以“宅”喻內在心安,以“路”喻外在實踐,強調仁義需內外統(tǒng)一。孟子以生活化的隱喻揭示仁義的本質價值,將抽象道德具象化為生存必需。
“安宅”象征仁的精神功能,家是身體的歸宿,仁是心靈的歸宿。人若心懷仁愛(惻隱之心、慈愛之情),便會獲得內在的安全感與歸屬感,這種安寧遠非物質所能替代。正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正是因安居于仁的精神家園。
“正路”象征義的實踐功能,道路指引方向,義指引行為。義是具體情境中的“應當”——面對抉擇時,判斷何為合理、合宜的標準(如“見義不為,無勇也”)。這條“正路”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靈活應變的智慧,如孟子所說“嫂溺援之以手”,在特殊情境中以大義突破常規(guī),正是義的活學活用。
二者的關系是“內外統(tǒng)一”,仁是內在的心性根基,義是外在的行為準則,缺一不可。
四、“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空著安穩(wěn)的住宅卻不住,放棄正確的道路卻不走,真是悲哀啊!孟子以“哀哉”的慨嘆收束,飽含對人性迷失的痛心。
“曠安宅而弗居”批判世人放著與生俱來的仁心不用,卻在焦慮迷茫中漂泊——明明擁有惻隱、慈愛等先天善端(“四端”),卻因世俗誘惑或自我設限而任其荒蕪。
“舍正路而不由”諷刺人們背離義的指引,卻在歧路上徒勞奔波——明明知道何為應當、何為正當,卻因貪念、怯懦或僥幸而選擇捷徑,最終陷入困境。
這句的核心是“自我放逐”。人并非缺乏仁義的“宅”與“路”,而是主動放棄了它們。孟子的悲哀,既是對個體精神困境的同情,也是對社會道德滑坡的憂慮——當越來越多人空置仁宅、背離義路,不僅個體失去安身立命之本,社會也會陷入價值混亂。
孟子的修身之道,始于對自暴自棄的拒斥,終于對仁義的踐行。這不是一條輕松的坦途,而是需要持續(xù)精進的實踐過程,包含著克治自欺、居仁由義、持之以恒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克治自欺是修身的起點,核心在于重建道德自覺。自暴自棄的根源,往往不是惡意的作惡,而是善意的沉睡。孟子主張通過“反求諸己”的自我反省,喚醒被世俗塵埃遮蔽的“四端”之心。當一個人見孺子將入于井,自然生出惻隱之心;當一個人面臨利益誘惑,自然知道何為羞惡——這些本能反應正是善性的明證。修身的第一步,就是在日常中保持對這些本心的覺察,不被“我做不到”“沒必要”的自欺之語迷惑。例如,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利益沖突時,不妨暫停算計,問問自己的是非之心是否安妥;當我們在生活中看到不公之事時,不妨放下冷漠,聽聽自己的羞惡之心是否在呼喚。這種持續(xù)的自我叩問,能讓我們在道德滑坡前及時剎車,在善念萌芽時悉心呵護。
居仁由義是修身的核心功夫,要求實現仁義的內外統(tǒng)一。“居仁”強調將仁心作為生命的根基,如同安居于穩(wěn)固的宅第之中。這需要通過“存心養(yǎng)性”的修養(yǎng),使仁心常駐而不流失。孟子認為,仁心并非一成不變的天賦,而是需要不斷滋養(yǎng)的幼苗——通過關愛家人來培育孝心,通過幫助他人來擴充愛心,通過敬畏生命來深化慈悲。久而久之,仁心便會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精神品質,使人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保持內心的安定。“由義”則強調在具體事務中依義而行,如同沿著正路穩(wěn)步前行。這需要培養(yǎng)“知義”的判斷力與“行義”的勇氣,既不因循守舊,也不妄作胡為。就像醫(yī)生面對急診病人可以打破常規(guī)流程,教師面對特殊學生可以調整教學方法,義的實踐從來不是機械的照搬,而是基于仁愛本質的靈活應變。
持之以恒是修身的保障,要求將道德實踐融入日常。孟子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為喻,深刻揭示了道德積累的長期性——如果平時不積蓄仁義的“艾草”,等到道德危機爆發(fā)時再臨時抱佛腳,必然無濟于事。修身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在日復一日的小事中踐行:給家人一句溫暖的問候,是仁的體現;對工作盡一份應盡的責任,是義的要求;在他人需要時搭一把手,是善的實踐。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如同水滴石穿般塑造著人格。相反,若只在口頭上談論仁義,卻在生活中放任自流,就會像孟子批評的那樣,“其進銳者,其退速”,最終一事無成。真正的修身,是在平淡中堅持,在瑣碎中踐行,讓仁義成為如同呼吸般自然的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的修身絕非脫離現實的空談,而是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實踐智慧。他不要求人們做脫離實際的“圣人夢”,而是鼓勵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踐行善舉;他不主張對道德缺陷的自我苛責,而是強調“過則改之”的包容態(tài)度。這種務實而溫和的修身之道,讓普通人看到了向上的希望——不必追求完美無缺,只需在每一次選擇中向仁義靠近;不必奢望一蹴而就,只需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堅持修養(yǎng),不可揠苗助長,心勿忘,勿助長也。正如孟子所言:“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修身的真諦,正在于從身邊小事做起,在日常踐行中成長。
好,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