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七月的王益,鄉野大地正演奏著熱烈的盛夏交響。孟姜塬的桃園里,飽滿的黃金蜜桃壓彎了枝頭;塬畔村的溫室大棚內,陽光玫瑰葡萄如翡翠般晶瑩掛果;軍臺嶺的蘋果園綠意蔥蘢,青果累累。整潔的村道旁,格桑花與向日葵開得正盛,老人搖扇納涼,孩童的歡笑在綠樹濃蔭間回蕩——一幅生機勃勃的現代田園畫卷在王益的山水間鋪陳開來。
產業脈動:新農人奏響智慧強音
王益之新,根基在于產業的蓬勃脈動。這里以“一村一品”擘畫藍圖,讓特色產業成為強村富民的堅實支柱。“新農人”張先生的故事生動詮釋著這片土地的產業脈動。他辭去城市高薪,帶著智慧農業技術返鄉,將自家果園升級為“云端農場”。點點手機,灌溉、施肥精準調控;動動手指,鮮果通過電商平臺直達千里之外。
“以前種桃靠天吃飯,現在靠科學增收。手機就是新農具,屏幕就是新田地!”張先生在滴灌設備旁自豪地說。像張先生這樣的“新農人”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如今全區已打造特色果業2.5萬余畝,超90%的農戶融入產業鏈條。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744元,同比增長7.3%,排名全市第一,數字背后是鄉村經濟日益強勁的造血能力。
生態詩行:黃土坡披上綠色錦緞
產業繁榮的畫卷,離不開生態底色的精心暈染。面對曾經的生態欠賬,王益區全域推進生態修復。昔日的陡坡耕地,化作層疊梯田,穩穩鎖住水土;清潔能源替代,讓村莊碧空如洗;完善的垃圾收運與污水處理設施,令村容煥然一新。
軍臺嶺村的王大爺坐在新修的文化廊架下,感慨道:“過去夏天溝里光禿禿,風一吹滿臉土。現在滿眼是樹是花,晚上坐這兒乘涼,心里頭舒坦的很!”經年耕耘,全區林木覆蓋率攀升至37.2%,曾經裸露的黃土溝壑,如今草木葳蕤,筑起一道生機盎然的生態屏障,重現“開門見綠、推窗見景”的田園詩意。
文明新風:古韻今輝滋養和美家園
王益鄉村的和美氣象,深植于文明新風的潤物無聲。這里用心擦亮文化根脈,讓歷史瑰寶煥發時代光彩。歷史悠久的義興村“燎疳”民俗,經創新提煉,已從古老儀式蝶變為文旅融合的亮麗名片與鄉土教育的生動課堂。同時,各村深入挖掘賢達故事、傳揚優良家風,讓崇德向善的種子在沃土中深深扎根,為和美家園奠定了厚重的道德基石。每當夜幕降臨,王益鄉村的文化活力便蓬勃涌現。文化廣場上,秦腔愛好者引吭高歌,傳統韻味交織著自得其樂的現代風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燈火通明,政策解讀、農技培訓、志愿服務等活動如火如荼,這里儼然成為提升素養、凝聚鄉情的“活力磁場”。而“好媳婦好婆婆”、“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更是深入人心,孝老愛親、鄰里互助在鄉間蔚然成風。
“評上‘好媳婦’不光是個榮譽,街坊鄰居都看著呢,更得把老人照顧好,把家里家外打理好。現在村里人比著孝順、比著和睦,風氣好了,大家伙兒心里都美滋滋的!”義興村“好媳婦”榮譽獲得者張桂香說到。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王益區的新農村建設,正以“產業興村、生態美村、文明潤村”的堅實步履,在黃土地上譜寫振興的華章。這里,每一寸土地都跳動著希望,每一位農人臉上都洋溢著信心,在通往共同富裕的征途上,王益區的新農村正煥發著產業豐茂、家園和美、民風淳厚的動人光芒。(劉思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