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有佛,何須遠求,江陽沽酒客想給各位分享一個道理,你爸就是活佛,你媽就是菩薩,他們守護你,是你一生的福氣。
暮色四合時,總有人向著遠山古剎跋涉,以為焚香叩首便能求得心安。卻不知,世間最珍貴的福田,原在自家堂前——那兩位鬢角染霜的老者,便是此生最應供奉的活佛與菩薩。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份來處,是血脈里流淌的溫熱,是靈魂深處扎根的土壤。不必求他們洞悉世事,不必盼他們指點迷津,單是那雙眼看過你蹣跚學步、聽過你夜半啼哭的眼睛,便藏著治愈一切惶惑的密碼。
靜坐檐下,聽父親講些重復了半生的往事,看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背影,心頭的褶皺自會慢慢舒展。那種無需言說的安全感,是任何名剎古寺的鐘聲都敲不出來的篤定,仿佛只要他們在,天塌下來總有人先替你擋一擋。
古人早把這層道理說透了:“堂前雙親是活佛,何須靈山朝世尊。”《增廣賢文》里的字句,不是愚孝的教條,而是歷經千年沉淀的生命智慧。可惜如今太多人被“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浮世所惑,把他鄉的霓虹看作歸宿,將身邊的溫情視作羈絆。
他們說父母認知有限,說親情是成長的枷鎖,卻忘了自己最初的啼哭,是如何被這雙手輕輕撫平;忘了第一次跌倒時,是誰用粗糙的手掌拭去自己的淚痕。十八年養育,二十年陪伴,這份緣分不是數字的疊加,而是幾世修來的因果。
有人將對父母的依戀斥為“媽寶”,這實在是對中國親情的誤讀。我們的傳統里,“獨立”從不與“割裂”畫等號。古人分家,是“樹大分枝”的自然生長,卻始終“打斷骨頭連著筋”。就像老槐樹的根,即便枝干伸向四面八方,地下的脈絡依然緊緊相連。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是困守的懦弱,而是牽掛的清醒——知道有人在屋檐下等你報平安,便不會在世間胡作非為;明白自己的歸途總有燈火,行事自會掂出輕重。這份牽掛,是韁繩,也是翅膀,讓你飛得再高,也不會迷失方向。
農耕時代的炊煙,總在熟悉的村落里升起。人們在方寸土地上生老病死,活動的半徑不過十里八鄉,卻把親情的根系扎得又深又密。一代又一代,像樹的年輪緩緩擴展,分合之間,都是開枝散葉的生機。而今高鐵飛機縮短了地理距離,心與心的間距卻被無形拉長。年輕人追逐著屏幕里的潮流,把“原生家庭”當作標簽,用“代溝”筑起高墻,卻忘了那堵墻的磚瓦,原是父母用歲月一塊一塊砌起來的庇護。
其實親情從不是拖累,而是生命最堅實的地基。有這層地基在,任你在世間風雨里闖蕩,歸來時總有一扇門為你敞開,總有一盞燈為你亮著。所謂成熟,不是斬斷過往的決絕,而是帶著牽掛依然能堅定前行;所謂長大,不是對親情的疏離,而是懂得用自己的肩膀,為曾經庇護你的人撐起一片天。
佛說因果輪回,而父母與子女的緣分,早已是輪回里最深厚的因。那些藐視親情、輕慢孝道的人,看似掙脫了束縛,實則是弄丟了自己的根。他們對著虛無的偶像頂禮膜拜,卻對眼前的活佛視而不見,這才是世間最大的愚昧。
暮色更深時,遠山的鐘聲隱約傳來。而此刻,若能為父母添一杯熱茶,聽他們說幾句家常,便勝過萬千香火。畢竟,這世間所有的修行,最終都要落回到最樸素的相處里——你陪他們慢慢變老,他們護你歲歲長安。堂前有雙親,便是人生最大的圓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