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心理健康,也嘗試走進咨詢室,尋求一種心靈上的支持與陪伴。
但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疑惑:我該怎么選一位適合自己的咨詢師?他們真的能幫到我嗎?為什么第一次見面后,我反而更迷茫了?
我們特別策劃了咨詢師專訪欄目,希望通過一個個真實咨詢師的分享,讓大家在走進咨詢室之前,能多一點了解,少一點焦慮。
這一次,我們從一個最常見的問題聊起:“為什么有些咨詢師總是沉默?不給建議?” 這讓很多來訪者感到不適,甚至一開始就不想繼續。
本期,我們邀請了有著11年臨床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李玲玲,從她的專業視角,聊聊這些看似讓人“抓狂”的沉默背后,其實藏著怎樣深層的理解與陪伴。
沉默不是冷漠
而是深度的傾聽與回應
采訪者:很多來訪者第一次心理咨詢后就不再繼續了,他們說:“咨詢師太沉默,不說話。”您怎么看待這樣的反饋?
李玲玲: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其實它背后藏著很多心理動力學的線索。一方面,有些來訪者在咨詢中,會不自覺地將咨詢師視作“父母”或其他生命早期的重要他人——這就是我們說的移情反應。如果他們過去的親密關系經驗是“高高在上但不回應”的,那么一旦他們遇到一個“沉默”的咨詢師,這種過往的情緒就會被重新激活。
有些來訪者的人格結構較為脆弱,我們需要評估他對“空”的耐受力。如果這部分創傷較大,他們會極度需要從咨詢師那得到反饋、指引、認可,一旦感知不到回應,便迅速感到被拋棄,從而終止咨詢。這其實是他們在現實關系中的重復情境,我們稱之為“強迫性重復”。
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應當理解:他們的這種反應,是可以被看見、被理解、被回應的。不是馬上提供建議,而是在共情中傳達“你不是一個人”。
采訪者:那咨詢師“沉默”的時候,到底在做什么?是不是不負責任?
李玲玲:其實,咨詢師的沉默并非意味著什么都不做,而是處于一種懸浮注意狀態中,以容納的姿態傾聽來訪者的話語與情緒波動。這種技術設置的本質,是在不預設判斷的前提下,讓來訪者有空間自由表達,也讓潛意識逐漸浮現。
但要區分:這種沉默不是“冷漠”的,而是有意的、具有情感溫度的“持留”。同時我們也要靈活判斷:對于一些人格結構尚未穩固的來訪者,沉默太久可能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和攻擊性投射,所以我們也會在共情基礎上做出一些回應——比如:“你會感覺很難受,因為我沒怎么說話,是嗎?”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在回應的是情緒,而非給“建議”。
破壞的本質,是渴望連接
采訪者:那為什么有些人一邊來,一邊又在破壞咨詢設置和關系?
李玲玲:是的,這類來訪者往往不是故意搗亂,而是通過關系中的行為表達內在未被整合的創傷經驗。他們可能有著不安全依戀模式,特別是回避-矛盾型或者紊亂型依戀。他們想要信任,但又害怕信任。
很多時候,他們會通過攻擊、遲到、質疑咨詢師等方式來試探:“你會不會也像別人一樣拋棄我?”我們理解這些行為是原始的防御機制在作祟,尤其在邊緣型人格組織的來訪者中較為常見。
這些破壞行為,其實是他們渴望連接的方式之一。我們咨詢師要做的,是穩住自己的位置,不卷入,不回避,也不急于反擊,而是識別這種投射性認同,然后在適當時機給出“詮釋”,比如:“你用攻擊的方式表達你對這段關系的不確定和害怕。”這就是我們說的修復性經驗的開始。
采訪者:那您怎么看待咨訪關系的建立?它的關鍵在哪里?
李玲玲:工作聯盟的建立是咨詢開展的地基。有兩種挑戰最為典型:第一種是來訪者高度理想化咨詢師,把我們當作“救命稻草”。這種關系模式往往來得猛烈,破裂也更快。在精神分析中我們說,強烈的理想化移情很可能是早年缺失的父母內在表征的外化,一旦真實的我不能完全滿足其幻想,便會被迅速“貶低”。
第二種是一邊建立關系,一邊又在破壞設置的來訪者。表面看是“抗拒”,其實是無意識重演:他們在試圖檢驗,是否這次關系真的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咨詢師擁有容器功能,不被卷入,也不“過度回應”,而是以穩定、耐心的方式幫助來訪者逐漸體驗一種更安全的關系。
采訪者:您在訪談中提到“持續的個人分析和督導”非常重要,對咨詢師來說意味著什么?
李玲玲:我個人非常看重這兩個部分,甚至比培訓更重要。個人分析不僅處理咨詢師自身創傷,也幫助我們理解并處理咨詢中的阻抗,提供“代謝性容器”功能;而督導是促進專業成長的反思場所。
我們每一個咨詢師都會在工作中被激活——假如你面對一個極度依賴的來訪,可能會觸發你想“拯救”他的沖動,這時必要的覺察和反思有助于我們識別潛在動力——來訪渴望咨詢師滿足早期全能照顧的幻想,而咨詢師也無意識期待來訪被情感滋養(被理想化),從而避免付之行動。
我傾向于整合式督導,它不僅關注技術操作,也幫助我理解自己在關系中的情緒反應,從而更好地修復和回應來訪者,促進其整合。
心理咨詢
是一場尋找生命意義的旅程
采訪者:根據您的經驗,哪些來訪者在與您的咨詢中更可能獲益?
李玲玲:我的來訪者中,很多有早期依戀創傷,比如留守兒童、情感忽視背景成長的成年人,以及在關系建立上存在困難的人。
這些來訪者需要更長程的咨詢和關系修復。在精神分析動力學框架下,我們不會急于“解決問題”,而是通過鏡映、自體客體功能、情感加工,逐步幫助他們構建起穩定的內在結構和“能夠承受情緒的自我”。
采訪者:您說過“心理咨詢是一段尋找生命意義的旅程”,這背后蘊含了什么?
李玲玲:這其實是我對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回應。我們生活在一個“效率至上”的時代,很多人將心理咨詢看作是一種“快速解決情緒問題”的手段。但在我看來,真正的心理咨詢,是一個人愿意停下腳步,回望自己生命的路徑,重新建立對自我存在、關系、價值的理解。
而我們咨詢師的角色,不是告訴他“你是誰”。而是陪他一起問:“你愿意成為什么樣的人?”
作者介紹
李玲玲老師是國家二級咨詢師,也是一位精耕精神分析取向的專業心理咨詢師,擁有11年心理咨詢經驗,累計個案時長超4800小時,擅長處理情感困擾、人際關系、創傷體驗、人生轉折期的迷茫與焦慮。
特別對于“女性議題”與“成長型家庭創傷”有著豐富經驗與深刻理解。她溫和而堅定的陪伴,能引導你走進潛意識深處,看見那些曾經不敢觸碰的部分,并在關系中修復與成長。
無論你正面臨失戀創傷、人際撕扯、依戀混亂,或是陷入“我是誰”的存在困境,她都能給予你一個安全、穩定、充滿溫度的空間,助你一點點重建內在秩序,重新擁抱生命的可能。
點擊下方圖片,與許老師聊聊,開啟一段尋找生命意義的旅程。
不確定哪位咨詢師適合你?
點擊下方圖片
立即匹配最懂你的專業咨詢師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