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印巴在經歷三次戰爭后,在克什米爾地區劃下停火線,但在錫亞琴冰川卻仍爭奪了多年,目前錫亞琴冰川處于印巴分別控制狀態,但實際上雙方在此都難以站住腳,那么,錫亞琴冰川究竟值不值得費心占領呢?
印巴錫亞琴冰川之爭
錫亞琴冰川是地處喀喇昆侖山脈南端,指的是巴控克什米爾、印控克什米爾,以及中國新疆之間的三角區域,是南亞次大陸北部與中國的分水嶺,冰川長約72公里,面積超3000平方公里,地勢呈南北走向,西側毗鄰薩爾托洛山脈,東側有喀喇昆侖山主脈,從印控一側海拔5375米延伸至中國國境內海拔3620米,在中國境內與喀喇昆侖山錫亞康戈里峰相連。
這里西鄰克什米爾谷地,東側和北側與我國西藏和新疆相鄰,周圍還有喀喇昆侖走廊和阿克賽欽,因此具備連接中亞和南亞的通道價值。并且印度河的主要支流努布拉河等源頭位于此,冰川融水可補給印度河超10%的流量,而印度河又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和經濟發展命脈,關乎上億人的水資源供給,這也是巴基斯坦如此執著于錫亞琴冰川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對于印度而言,控制錫亞琴冰川,則是在克什米爾地區“宣示主權”的象征。
印巴在克什米爾存在長期爭議,克什米爾面積17.3萬平方公里,原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但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卻并未得到妥善解決,1947年印巴在克什米爾爆發第一次戰爭,并在1949年簽署停火協議,在克什米爾劃下停火線,該地區被一分為二,巴基斯坦控制五分之二面積和四分之一人口,剩下五分之三面積和四分之三人口則被印度控制,但兩國在這一地區的博弈依舊沒有停止,1965年和1971年有分別爆發了第二第三次印巴戰爭,但也只是劃定了克什米爾停火線中段和南段,錫亞琴冰川仍未做出明確劃分。1984年印軍登上錫亞琴冰川,發動“梅夫道”戰役,控制冰川70%地區,巴基斯坦隨即發動“阿布巴卡爾行動” 反擊,拿下了冰川南部邊緣地帶,冰川爭奪戰打響,印巴雙方以冰川分水嶺為界形成對峙,并多次發生血戰,錫亞琴冰川因此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對峙陣地。
雖然2003年印巴達成了停火協議,但錫亞琴冰川的軍事對峙并未就此結束,印巴仍常年在此駐軍。
自1984年以來,印度控制了包括錫亞拉山口和比拉方德山口等戰略要地在內的2600平方公里地區,巴基斯坦則主要在哥央拉山口等較低海拔區域進行軍事部署。這里被視為是印巴空中航線的制高點,控制了這里,也就意味著能夠對印巴任何一方形成居高臨下的戰略優勢,在地緣博弈中獲得更多主動權,但錫亞琴冰川的戰略價值真的有這么大嗎?
錫亞琴冰川的戰略價值與現實困境
首先,錫亞琴冰川環境過于惡劣,這里年均氣溫在-30℃,含氧量不到平原的40%,并且風大,在這里長期駐軍,需要面臨嚴寒、缺氧、雪崩等帶來的威脅,據悉,印巴每年都會有大量士兵喪生于非戰斗。
其次,這里維護和建設成本非常高,印巴要想在這里長期駐軍,就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并且由于道路無法通達,物資需要依靠直升機投送,資源消耗又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再者,錫亞琴冰川本身生態環境就十分脆弱,大量的軍事活動,只會嚴重破壞這里的生態,污染當地的水源,與其糾結于錫亞琴冰川的河流源頭,倒不如將精力放在下游河流的大壩和水電站修建上,反而更有利于調控水資源,保障用水安全。
或許對于印巴來說,占據錫亞琴冰川,象征性意義要遠高于實際戰略意義,但這也恰恰反應了雙方在地緣博弈中的劍拔弩張,其本質是戰略威懾的需要,更是地緣關系中的“符號式表演”,但面臨的惡劣環境、生態危機、經濟成本等也是無法忽視的負擔,這些問題也讓印巴任何一方在錫亞琴冰川都難以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