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璞筆記
"我們不想卷,我覺得這樣卷沒意義。"7月16日,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在晚點采訪中,首次公開回應了"外賣大戰"。
就在幾天前的7月12日,美團剛剛創下了日即時零售訂單1.5億的新紀錄,同一天全國訂單則超過了2.5億。
這被看作是持續半年的外賣大戰的一個里程碑,但王莆中卻給過熱的市場澆了一盆冷水。他認為,這其中新增的訂單量"絕大部分是泡沫",因為盡管訂單數量大幅增長,但單價太低,GMV增幅十分有限,幾乎沒有新增用戶,也沒有新增市場。
他還表示,美團不是主動發起了外賣大戰,而是被迫反擊。
王莆中的發言并非凡爾賽,美團創立15年,在外賣業務上也做了10年的龍頭。行業領袖是不能認慫的,更不能被外界看作認慫。當阿里、京東走上擂臺,并點名邀戰,美團沒有拒絕的自由。
于是我們看到,美團拿出了1.5億的單日訂單數,技驚四座。其實如果美團想做,不只是1.5億,1.6億、1.7億,甚至是2億都可以沖出來。但這樣的數字對美團來說"沒有意義"。
王莆中說:"我們本來不想卷,我們是被動卷入。既然被卷了,就要告訴行業沖單的真相——你想做多少單,我告訴你就可以做多少單,而且用更低成本做。我們不是非要做到多少單,而是我們要給行業看看,做訂單是很容易的。"
真正的問題是,代價是什么?
一年多前,國內互聯網巨頭紛紛表示要"all in AI",但今天,巨頭們卻忙著"all in 外賣"。有人說,這是因為"wai mai"有兩個"AI"。
網友的調侃固然幽默,但要是細想這背后的現實,我們卻很難笑得出來。
今年2月,京東高調殺入外賣市場,4月,阿里整合旗下淘寶和餓了么全力投入外賣戰場。壓力之下,美團被迫迎戰。三大巨頭卷入外賣價格戰,各種補貼滿天飛,各種"0元購"訂單如海嘯般涌來。
清理戰場,各家捷報頻傳,日均訂單不斷高攀,最終達到了2.5億這個驚人數字。數據喜人,熱鬧非凡,半個中國似乎都參與到了這一場外賣狂歡。
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訂單數量的繁榮卻不能讓餐飲從業者感到絲毫的高興。
有茶飲品牌的門店算了一筆賬,活動當天營業額1萬,刨去商家補貼,實際收入只有6000多元。平均下來一杯奶茶還賺不到一塊錢。重慶有牛肉面老板則坦言,原價24元牛肉面,平臺用戶只付7.5元。中間的差額商家負擔不起,就只能縮減份量蒙混過關。至于更多的小本經營的店面,干脆"關門"避難。結果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幅場景:崩潰的店員,忙壞的騎手,苦等的顧客,以及對著賬單發懵的老板。
2020年以來,中國餐飲的日子經歷了數輪沖擊,最近兩年漸漸恢復了一些元氣。可突如其來的平臺補貼戰,卻是相當于往舊傷口上再撒了一把鹽。
數據顯示,今年1-6月全國餐飲收入和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分別同比下滑3.6個百分點、 2個百分點。中國烹飪協會公開表示,外賣價格倒掛、平臺補貼資源過度向頭部品牌傾斜加劇了市場不公平競爭,行業"內卷"嚴重,影響了餐飲行業的健康發展。
由此可見,非理性的低價補貼亂象違背基本的商業邏輯,根本無法持續。
而可能持續的是什么?是消費者對不合理低價的不合理期待。平臺以為能養成消費者在平臺消費的習慣,實際上一旦補貼停止,市場就會立刻回歸日常。
對這一點,美團深有體會。
2018年,滴滴忽然推出了滴滴配送進入外賣行業,在無錫掀起補貼大戰,美團被迫應戰。那一次,同樣殺得天昏地暗,什么兩塊錢奶茶,一分錢炸雞,外賣訂單量一下子就翻了三倍。300萬無錫市民大飽口福,好幾天吃飯都約等于不要錢。
但無錫大戰持續了3個月,又留下了多少增量用戶?一年后,美團調查復盤發現,無錫和周圍沒有打過補貼戰的蘇州、常州相比看不出區別,新增市場實際為0。顧客吃得開心,走得更加干脆。今天這輪外賣大戰,最終也不過是無錫大戰的全國復刻版。
中國外賣市場早已不是藍海,可總有人被龐大的餐飲營業額所吸引,幻想這中間一定有什么大家都看不到的利潤空間。
全國餐飲收入一年能超過5萬億,好像隨便撿點邊角料也能發財。可是宏觀上的中國餐飲從來不是暴利行業,根植于其中的外賣行業更是如此。
全國外賣行業一年的利潤只有300億,平均到5億用戶的頭上,就是每人每年能賺來60塊,不過就是兩三頓飯錢。線上外賣的利潤率,跟互聯網的其他業態相比,那更是不值一提。
精細而薄利,才是外賣行業的本質特點。
在外賣行業,商戶、騎手、平臺、用戶四方互相牽動,想要這中間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可持續的平衡點何其困難?美團是唯一一個還能賺點錢的外賣平臺,利潤率也不過是4%。這并不是靠補貼堆出來的,而是靠長時間的運營積累、系統優化、算法調度、商戶篩選,多年積累的規模效應,最終形成了薄利經營。
2018年張旭豪把餓了么賣給阿里時,說"外賣的模式永遠都不會賺錢,所以我賣了。"美團證偽了這一點,但背后不是突發奇想,用錢砸出一個未來,而是日積月累地嘗試、試驗、改進。
京東、阿里都有自己的電商,這是一個比外賣賺錢得多的業態。2024年,阿里、京東、拼多多三家凈利潤加起來超過3000億,是整個外賣行業利潤的10倍。按理來說,是沒有必要來攪這趟渾水。
問題是,電商的增長故事現在講不動了,用戶見頂,平臺內卷,即時零售就被當做了救命稻草。而外賣與它的關系最密切,加上有想象空間,有數據好做,順理成章成了最值得嘗試的領域。資本市場需要新敘事,大廠的管理層也需要新KPI,外賣大戰隨之而起。
即便是外賣背后的即時零售市場,也不像電商巨頭們想象的那么好做。當前的低價補貼,本質上是電商巨頭試圖強行用資本的力量,催生一個不存在的市場。王莆中說,即時零售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要試圖把一種生活方式強加于所有人。
電商巨頭炒了一次冷飯,美團知道你油鹽比例都不對,也只能跟著下鍋。因為食客不是來分辨做法的,只是哪里便宜點哪里。
外賣大戰不會有贏家,電商巨頭早晚都會玩膩。令人遺憾的是,在這片低價巨浪之后,美團之前推行的反內卷動作,又得重頭再來。
其實美團這幾年一直在推動產業上下游"反內卷",這可能跟很多人的認知不一樣。按道理講,從經商角度,賺取更多利潤理所應當,但美團卻勸商家別太卷,讓他們減少過度營銷活動,因為只有商家能長期經營,這個行業才健康——但新平臺掀起補貼大戰,這一切似乎又要回到原點。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王莆中則呼吁:"大家逐漸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慢慢回歸到一個理性、正常、合理的競爭。"
可惜,市場不是憑呼吁就能變得理性的,平臺也很難靠讓步贏下比賽,至于什么是"對的事情",大概也只能等燒完這一輪錢以后再研究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