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個朋友有一個很有洞見的觀察:
現代人,特別是自媒體時代的人,接觸了太多概念,而這些概念不是從他們的生活、閱讀中扎扎實實生長出來的,因此用起來似是而非。典型的比如資本、結構等,幾乎初中生都朗朗上口,現實生活中很具體的困擾都會用這些不知所謂的大詞來表達。
優績主義也是這樣一個詞。
一、桑德爾、羅爾斯、應得
優績主義成為熱詞主要拜中美最重要的兩位政治哲學領域的公共人物所賜,即在《精英的傲慢》中系統論述優績主義缺點的桑德爾,以及為該書中譯本寫導論的劉擎。
桑德爾、許知遠、劉擎(從左到右)
桑德爾的學術生涯開端極其驚艷,但基本在90年代中期就已經脫離了第一線的學術研究,成了一個明星。而他一輩子的研究幾乎都依附羅爾斯展開。之前的書主要是批評羅爾斯,但《精英的傲慢》主要是重復羅爾斯《正義論》中對應得概念的批評。
每個人應該得到什么東西?
投胎運氣好的人就應該不勞而獲過上好日子嗎?
聰明、勤奮但出生底層的人,可能一輩子勞作最終也過不上一個平庸懶惰的一線城市土著,這公平嗎?
諸如此類的問題就是應得問題。
現代人在這一問題上的基本判斷是,應該盡可能淡化家庭背景等無法選擇的因素,讓每個人的天賦和努力在分配過程中起作用,聰明努力的人應該獲得更多,平庸懶惰的則應該得到少一些。
進一步地,有人質疑:
天賦不也是偶然獲得的嗎?
憑什么天生聰明、漂亮的人就應該占盡優勢?
這和投胎到富貴家庭就活得好有什么區別嗎?
因此很多人進一步主張,應該只讓努力起作用。每個人唯一可以負責的就是自己的選擇,是選擇虛度人生還是認真嚴肅地過好自己的一生,后一類人活得更好是應該的,前一類人活得不好是活該,是他自己選的。
但羅爾斯質問:
難道人的努力程度,人的生活觀念,這些完全是自己決定的嗎?
不也是先天基因加上后天家教、社會風氣等影響形成的?
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然容易獲得愛看書的習慣、比較有規劃的生活態度,生在衣服父母都是黃毛的糟糕家庭,自然容易活得稀里糊涂。
所以,連努力還是放縱都不是我們能選擇的。
二、優績主義的問題
借助上述羅爾斯的論述,包裝出優績主義這樣一個容易走紅的概念就很容易了:
成績好的人就應該有好工作、賺更多錢、活得更舒服嗎?
為什么成績好呢?
真的是因為自己優秀嗎?
難道主要原因不是家庭條件好,從小的教育資源好,營養好大腦發育好,家長從小培養的習慣好?
放任優績主義不是會助長本就存在的社會不平等嗎?
這套觀念很有道理,很深刻。
但中文互聯網上大部分人真的是在這種意義上反對優績主義嗎?
大多不過是望文生義,把對應試教育的老套批判等用這個詞重新包裝了一下,甚至就是胡亂地用這個詞來為懶散、無能辯護。
回到嚴肅的優績主義。我在理論上贊同對它的批判,但覺得在現實中宣揚這種批判可能適得其反。
對優績主義的批判當然揭示了一些很深刻的問題,但優績主義的分配方式,即學業、工作優秀(因而工資性收入高)因而有錢,這確實蠻正義的,無論按哪家正義理論都算是現實中最為可取的正義標準。
簡言之,能貫徹優績主義的社會已經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好的社會了。
在遠遠沒有達到這種社會狀態時,批評優績主義、污名化優績主義的分配模式,反而容易把批判火力從那些更糟糕的分配方式上轉移開,甚至讓最不正義的那些模式顯得也沒那么刺眼了,似乎“大家都一樣、都不正義”。
不是的,讓我們先把那些最不正義的分配方式駁倒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