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個寶
數據寶
投資少煩惱
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金融格局中,香港資本市場異軍突起,資金持續流入,多項指標全球領先,新股募資規模重回全球第一。值得關注的是,這一輪資本市場熱潮更是牽引著金融中介機構、科技創新以及寫字樓市場等多個領域實現共振,呈現出顯著回暖態勢。
“干半年頂一年” 香港中介機構忙并快樂著
證券時報記者 吳瞬
2025年以來,香港資本市場快速復蘇,資金持續流入香港,上半年新股募資規模更是居全球首位。在一片繁榮景象下,香港眾多券商、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業務也極為火熱。
Wind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僅在IPO一項上,51家已上市公司的發行費用就達到53.40億港元,而在2024年全年這一數據也不過58.23億港元。分析人士指出,隨著香港市場持續火熱,下半年預計港股IPO熱度將延續甚至提升,這也將再次帶動中介機構業務量的提升。
市場復蘇業務量激增
“忙忙忙!”在今年港股IPO市場的這一輪高歌猛進中,證券時報記者與中介機構從業者們交流時,他們無一例外地都表示“今年很忙”。一位投行人士也坦言,今年以來加班到凌晨一兩點已是常態。
對此,澳洲會計師公會大中華區分會理事葉耘開表示,隨著IPO數量和規模激增,會計師事務所在企業上市前期的盡職調查、審計、財務報告編制及內部控制核查等業務需求大幅增加。同時,資本市場資金流入活躍,加上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持續擴展,推動會計師事務所提供更專業的私募基金、家族辦公室等領域的審計和稅務規劃服務。
“香港資本市場的快速復蘇帶來了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的高速增長,尤其是審計、IPO輔導、合規稅務及資產管理相關服務,行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服務需求高峰。”葉耘開說。
北京通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沈軍也表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資本市場呈現顯著復蘇態勢:恒生指數漲幅逾20%,上市申請數量及成功上市項目均實現突破性增長。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法律服務需求同步激增,專業人才供給壓力持續攀升。“我們律所上半年已完成15單港股IPO項目,業務量同比增幅超過行業均值,印證市場活躍度向法律服務端的傳導效應。”
事實上,數據也說明了一切。以IPO市場為例,Wind數據顯示,在保薦業務方面,2025年以來,排名前三的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中信證券(香港)有限公司、華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分別參與了18家、10家、10家公司的保薦業務。而在去年全年,這3家券商的數量分別為19家、12家和7家,基本相當于半年做了去年全年的業務量。
而其他中介機構遇到的情況也基本類似,有的甚至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業務量。在審計業務方面,2025年以來排名前三的安永、畢馬威、羅兵咸永道分別有20家、13家和8家,去年全年的數據則是15家、19家和18家;在律所方面,2025年以來,排名前三的北京市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北京市通商律師事務所、北京市君合律師事務所分別有20家、15家和11家,而去年全年則分別是29家、15家和8家。
中介機構直面考驗
與A股不同的是,港股上市需要的中介機構會更多。
“A股上市基本是1個券商、1個律所、1個審計師就差不多了,但港股的上市過程通常在兩三個月內就要完成,因此需要多家中介機構、多條線去推進。以律所為例,港股上市通常需要4家律所,內地律所要2家,分別代表發行人和保薦機構,境外律所也需要2家,分別代表發行人和保薦機構,如果公司有海外業務還會請海外法律顧問出具海外法律意見。”前述投行人士指出,在如此短時間內完成上市,如此多的中介機構實現完美配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如此巨大的業務量前,中介機構們同樣是承受著重重壓力。一家律師事務所人士就坦言:“港股招股書中的每一句話我們都要為此負責,無論是其中的行業數據、財務數據還是管理層對業務判斷等內容,都要注意進行核對、驗證,一旦有不實信息,投資者可以據此追究中介機構責任。尤其是目前一些新上市的A+H股公司,它們已經在A股披露了大量數據和信息,新的招股書還需要與A股披露內容不沖突。”
看好香港市場未來表現
作為一個面向國際化的市場,與A股主要面對內地投資者不同,中介機構還需要更多向一些不了解中國企業的外資講好“中國企業故事”。同時,香港作為不少內地企業出海的第一站,也需要中介機構助力做好法律、財務、稅務等制度方面的銜接。
對此,葉耘開坦言,香港會計專業與國際準則高度接軌,能夠為內地企業提供符合全球投資者認可的審計和財務報告服務,幫助企業提升國際市場上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從而順利完成跨境融資及上市準備。會計師事務所熟悉不同海外市場的會計、稅務及法律環境,能為企業設計合理的稅務籌劃和合規方案,降低“出海”過程中遇到的法規和運營風險。
而對于未來香港資本市場趨勢,中介機構們同樣是信心滿滿。沈軍表示:“我們對香港IPO市場持非常樂觀態度,香港國際投資者結構優勢及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基建整合,將持續鞏固香港作為亞太新興科技企業首選上市地地位。”
葉耘開也表示,下半年預計繼續是香港IPO旺季:目前,已有超過200家企業遞交上市申請,預計港股IPO熱度將延續甚至提升。政策扶持、國際資金回流、優質企業豐富,以及資本市場環境優化,都將繼續推動香港成為全球領先的IPO融資中心。
香港核心商務區寫字樓需求回升
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香港,摩天大樓鱗次櫛比的中環寫字樓租金一度“貴”絕全球。經歷起起伏伏,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香港資本市場特別是IPO的火熱正帶動寫字樓市場局部回暖,以中環為代表的核心商務區有望率先復蘇。
今年4月,香港交易所宣布與置地控股有限公司達成協議,購買交易廣場第一座多層商業樓面作為集團總部。扎根中環交易廣場近40年的香港交易所此次耗資63億港元“買樓”,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是近年來香港寫字樓市場的一次重大交易案例,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多家機構發布了有關香港寫字樓市場的報告。記者梳理發現,大部分機構都認為,盡管大量的新增供應及高待租率仍可能在未來數個季度給香港寫字樓市場帶來壓力,但當地寫字樓市場尤其是以中環為代表的核心商務區出現回暖跡象,一些企業正把握當前市況,承租優質辦公空間。
“截至2025年6月,中環片區甲級寫字樓租金較2019年高峰期下跌近45%。”戴德梁行執行董事及香港研究部主管鄧淑賢表示,“銀行金融類機構仍是中環片區寫字樓租賃成交的主導行業,特別是在目前較為合適的租金水平之下,核心地段的優質寫字樓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隨著更多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將會進一步提振寫字樓市場的情緒,并帶動銀行金融及專業服務等相關行業的租賃需求,相信對中環片區的寫字樓租賃情況有正面支持作用。”
第一太平戴維斯發布的報告也指出,香港寫字樓市場近期出現復蘇信號,受惠于IPO市場火熱及金融業擴張需求,中環優質辦公空間的租金或將早于預期反彈。
“今年上半年香港寫字樓市場呈現局部回暖態勢,內地企業中金融、保險、地產及專業服務行業對核心商務區優質寫字樓的租賃需求最為突出,尤其以金融交易、資產管理公司及IPO相關服務機構為主。這類企業偏好中環、灣仔等核心地段的地標式商業大廈,部分企業通過預租或整合現有空間實現辦公升級。”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服務高級助理董事林勁松對記者表示,“盡管具體的內地企業案例未被公開披露,但市場觀察顯示,部分內地私募基金、跨境法律服務公司及科技金融平臺是香港寫字樓租賃市場的活躍參與者,其需求主要受香港IPO市場回暖及跨境業務擴張驅動。”
除了大型企業,香港中環片區一大型房產經紀機構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一些小規模AI公司或IT初創公司也紛紛落戶香港,這些小公司更傾向于租用200平方呎至500平方呎單位,以滿足其經濟實惠的需求。”
記者對香港本地幾家開發商的營銷品牌人士進行采訪時發現,部分開發商的相關寫字樓項目也在最近開始采取新策略,目標對象就是準備赴港上市或開展業務的企業。“最近幾年,隨著香港招商和人才引進政策不斷優化,來港開展相關業務的內地科技企業越來越多,他們來香港開設辦公室的原因也不難理解:香港作為重要的金融中心,是不少企業‘出海’的第一站。”有房企營銷品牌人士表示。
香港資本市場回暖也吸引了更多歐美金融機構布局寫字樓市場。最近幾個月,包括對沖基金Point72在內的多家知名金融機構在香港簽下大型辦公租賃合同。仲量聯行研究部資深董事鐘楚如對記者表示,金融、專業服務行業一直以來都是香港寫字樓的主要租戶,IPO市場活躍會支持這些租戶對核心區域辦公空間的需求。“我們對2025年港股IPO市場持積極態度,預計香港資本市場的回暖將促進寫字樓租賃市場的增長,特別是中環片區優質項目的租金會在下半年趨穩。”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IPO表現與寫字樓需求雖然呈正相關性,但需求傳導通常存在4至6個月的滯后效應。今年下半年,香港寫字樓市場將會出現更多回暖信號。林勁松表示,下半年在IPO市場持續活躍的背景下,香港寫字樓市場預計呈現“核心區企穩、非核心區承壓”的分化格局,香港寫字樓市場長期復蘇仍依賴全球經濟環境改善及新增供應消化進度。
多元投資生態匯集 香港科創行業活力滿滿
證券時報記者 陳霞昌
今年以來,香港資本市場的強勁表現,為這座國際金融中心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各環節重煥蓬勃生機。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重點發展的科創行業,則在這場資本盛宴中,成為最受矚目的環節。
“從成立到躋身獨角獸僅用18個月。”香港思謀科技創始人賈佳亞此前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家科創企業深度融合“大模型+全棧機器人技術”,打造具備“感知—決策—執行”的全棧閉環自進化工業智能體,目前已成長為香港知名科創企業。
2024年,思謀科技獲得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投公司”)的投資。而此前思謀科技已完成多輪融資,并吸引了基石資本、紅杉中國等知名投資機構。獲得港投公司投資后,思謀科技進一步拓寬了市場。公司管理層近日在接受采訪時曾透露,目前處于上市籌備階段,并將首選香港作為上市目的地。
思謀科技的成功是香港科創行業蓬勃發展的縮影。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初創企業數量達4694家,較2023年增長10%,較2020年大幅增加約四成,創歷史新高。其中,健康及醫療、可持續/綠色科技行業的初創企業增幅最為顯著。
此外,加密資產價格上漲及相關立法進程推進,也助推香港金融科技企業蓬勃發展。香港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金融服務及科技、可持續發展環球總裁梁瀚璟透露,目前香港已有超過1100家金融科技企業。
“今天的香港已非十年前可比。從一個幾乎不被視為創新科技中心的城市,迅速成長為亞洲最具潛力的創新熱點之一。”戈壁創投管理合伙人唐啟波表示,“香港初創企業數量由2015年的1500家增至近5000家。每日6萬至8萬人穿梭于港深之間,這種無縫連接的跨境融合,為初創企業提供了辦公空間、人才、市場與供應鏈資源。創新科技行業對香港GDP的貢獻已達7%至10%。”
香港IPO的火熱也極大帶動了各類投資機構對香港科創領域的關注與參與,資本匯聚效應顯著。作為本地重要投資力量,港投公司自成立以來就展現出強勁勢頭。
港投公司總裁陳家齊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公司已投資超100個項目,重點聚焦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綠色科技三大領域。
港投公司的投資不僅為科創企業提供了寶貴資金支持,更起到良好示范帶動作用。據陳家齊介紹,在其已投項目中,每投入1港元即撬動4港元長期資金跟投,這種“以小博大”效應有效放大了社會資本對科創領域的投入。
港投公司的動作也吸引了眾多國際投資機構聚焦香港,進一步增強了科創領域的資本活力。在今年5月舉行的國際耐心資本論壇上,約80家全球機構參會,總資產管理規模高達20萬億美元,涵蓋主權基金、退休基金、大學基金、家族辦公室、企業創投等多種類型。這些國際資本普遍看好內地及亞洲地區的科創發展和龐大應用市場,認為當下是投資的良好時機。
唐啟波透露,香港的風險投資資金預計已從2015年的不足5億美元增至2025年的50億美元。“2015年時,香港幾乎沒有‘獨角獸’企業,目前估計已有15到20家。”唐啟波說。
除港投公司和國際耐心資本外,本地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機構及企業創投部門也在積極布局香港科創領域。各類投資機構的活躍參與,形成了多元化投資生態,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的科創企業提供了豐富融資選擇,有力推動了科創企業的快速發展。
“在政策扶持、市場機遇和自身優勢的多重作用下,香港科創行業前景廣闊。”一家總部在香港的投資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香港交易所推出的‘科企專線’,為特專科技公司、生物科技公司開辟了更便捷高效的專屬上市通道,簡化流程、縮短時間、降低門檻,助力更多具創新能力但尚未盈利的科創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加速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就表示,“當前香港科創發展已駛入快車道,未來5至10年將是黃金時期。只要沿著既定路線前行,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指日可待。”孫東強調,香港將進一步優化科創生態圈,營造良好創業氛圍,充分發揮本地研發、創新制造及國際金融中心等獨特優勢,匯聚全球人才、資金、技術和項目。
來源:證券時報官微
聲明:數據寶所有資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責編:周莎
校對:楊舒欣
數據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