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固有認知里,校名帶“技術”二字的高校總難逃“高職專科”的標簽。比起“工業大學”“工程大學”的厚重感,“技術大學”似乎總少了些韻味。甚至有人調侃,看到這類校名第一反應就是“分數不夠才去的地方”。
正是這樣的認知誤區,讓不少考生在填報志愿時險些與真正的“夢中情校”失之交臂;也有學生直到畢業才后知后覺,自己就讀的竟是被名字耽誤的實力派,在深圳這樣的“技術大學”有很多,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所。
這所常被誤認成“專科院校”的大學,2023屆畢業生用實打實的薪資數據打破了偏見:該校平均月收入遠超許多普通本科院校,其中電氣/電子(不含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月薪高達7381元,比不少重點高校同專業畢業生還要亮眼。
即便在普遍認為薪資偏低的財務、審計、稅務、統計領域,深職大畢業生也能拿到近6千元的平均月薪,在同類院校中穩居上游。這樣的薪資水平,與其說是“技術類院校”的常規表現,不如說是對“學歷標簽論”的有力反駁。
再看就業數據,更能體會這所學校的就業韌性。2024屆8428名畢業生中,8233 人順利落實去向,去向落實率超過97%,其中1604人選擇升學,1536人成功升入本科院校,繼續深造的通道暢通無阻。
若把時間軸拉長,近四屆畢業生中,超90%扎根廣東省,尤以深圳為主要陣地,在電子電氣設備制造、零售等行業占據重要位置,從事銷售、行政等職業時,專業相關度始終穩定在68%-70%,高于全國“雙高”院校平均水平。
這種“學有所用”的就業質量,背后是學校與深圳產業生態的深度綁定:當地方產業需要大量能快速上手的技術人才時,深職大的畢業生早已通過校企合作項目積累了實戰經驗,自然成為企業眼中的“香餑餑”。
這樣漂亮的就業數據絕非偶然,而是深職大持續深耕就業工作的必然結果。而近期面向2026屆同學推出的求職能力暑假公益訓練營,就是其就業服務體系的生動縮影。
這個免費開放的訓練營,不僅有就業形勢解讀、職場禮儀指導等基礎課程,更針對通信工程、金融、產品經理等數十類熱門崗位提供定制化簡歷指導,搭配2800 +覆蓋多行業的簡歷模板和AI點評系統,幫學生精準匹配崗位需求。
面試環節更是直擊痛點,從單面到群面,從金融到互聯網行業,通AI模擬面試系統24小時陪練,逐題分析回答優劣,讓學生在秋招前就提前解鎖求職技能。這種“未雨綢繆”的就業指導,讓學生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少了迷茫,多了篤定。
當人們還在為“技術大學”的名號糾結時,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早已用就業數據和畢業成效證明了自身價值。那些曾被“技術”二字勸退的考生,或許沒想到,這所看似“普通”的學校,能為他們鋪就一條薪資可觀、發展穩健的職業道路。
現如今,“技術”二字不再是學歷的“減分項”,而是實力的“加分證”。畢竟,能培養出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才是一所大學最硬核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