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生活,沒有人在乎你為了這張文憑付出了多少。
“清華碩士失業后,去藍翔學廚師”—— 這則新聞引來了眾多爭議,有人罵 “讀書無用”,有人嘆 “太可惜”。
但在就業難的當下,這樣的 “下沉自救” 早已不是個例:本科生抽去讀大專,清北博士去縣城當老師,985 畢業生開網約車……
曾經被 “長衫” 困住的名校生,正在主動脫下體面,尋找新的生存路徑。
從 “天之驕子” 到 “下沉就業”,他們經歷了什么?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 1222 萬,再創歷史新高。
但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2024 屆畢業生就業率僅 55.5%,近一半人畢業即失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高學歷” 不再是護身符,反而可能成 “枷鎖”。
云南大學 2025 屆研究生初次就業率僅 21.21%,雙一流學科生態學就業率低至 3.83%—— 也就是說,100 個生態學研究生里,只有 3 個人能找到工作。
這樣的數字,逼得名校生不得不放下身段。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今年招了 135 名本科生,他們主動 “回爐” 讀大專,就為學門鐵路技術,畢業后進國企當技術員。
有學生說:“我本科讀的市場營銷,投了 50 份簡歷石沉大海,不如學門手藝,至少能穩定就業。”
更讓人唏噓的是清北博士的去向。
浙江紹興嵊州市的教師公示名單里,清華、北大的博士赫然在列,他們放棄了一線城市的科研崗,去縣城中學教高中。
有人質疑 “大材小用”,但當事人卻說:“縣城學校給編制,年薪 20 萬,比在北京當博士后(月薪 8000)強多了。”
不是 “長衫” 太重,是就業市場變了
“脫不下的長衫” 成了熱詞,但名校生的下沉,本質是就業市場的 “倒逼”。
從數據看,考研人數連續兩年下降,2025 年只剩 388 萬,而國考報名人數飆到 341.6 萬 —— 年輕人不再寄望 “讀研避世”,而是瘋搶 “鐵飯碗”。
可鐵飯碗就那么多,當 985 碩士和二本生競爭同一個崗位時,“學歷溢價” 自然消失。
這背后是全球都逃不過的 “學歷貶值周期”。
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高校擴招,后來經濟滯脹,大學生只能去開出租車;日本泡沫破裂后,名校生進工廠成常態。現在輪到我們,當每年 1200 萬畢業生涌入市場,學歷自然從 “稀缺品” 變成 “必需品”。
就像鄭州那位 “本升專” 的學生說的:“我爸總說‘讀本科就該坐辦公室’,可辦公室崗位就那么多,與其在家啃老,不如去學鐵路技術,至少能自己掙錢。”
有人下沉是妥協,有人卻把 “下沉” 走成了上坡路
不是所有下沉都是 “認輸”,有人在轉型中找到了新可能。
同濟大學畢業的崔迪,放棄了風景園林的 “體面工作”,跑去中餐后廚當學徒,起薪 5500 元。
別人覺得她 “瘋了”,她卻把園林設計的審美融入做菜:用花瓣擺盤,給菜肴起 “亭臺樓閣” 的名字,現在成了上海兩家熱門餐廳的主廚。
她的故事戳中了一個真相:學歷的價值,不在 “標簽” 而在 “能力”。她在大學里練的審美、邏輯、創新能力,換個賽道照樣能用。
就像她說的:“沒有白讀的書,只是我沒按別人預設的劇本走而已。”
2023年8月,崔迪參加廚師競技真人秀《主廚的榮耀》
還有那位清華學廚的碩士,現在開了家 “學霸私房菜”,用化學知識算調料比例,用工程思維優化做菜流程,成了美食博主,月入比以前在設計院還高。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下沉不是墜落,而是換個姿勢起跳。
打破 “學歷詛咒”,或許就差這一步
現在的年輕人,太容易被 “學歷 = 成功” 的思維綁架。
豆瓣上,985 學生的崩潰帖里,最常見的話是 “我讀了 20 年書,怎么能去做這個?”
可現實是,當學歷不再稀缺,“能做成事” 比 “讀過什么書” 更重要。
就像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招的本科生,他們不是否定本科,而是明白 “鐵路技術” 是當下的 “剛需技能”。
清北博士去縣城教書,不是屈才,而是用名校的視野給基層孩子帶來新可能。
想打破 “學歷詛咒”,或許要記住這三點:別把學歷當終點,它只是入場券;別被 “體面” 綁架,能掙錢、能成長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持續學習的能力,比一張文憑更抗周期。
就像崔迪說的:“長衫脫了又怎樣?我用自己的本事,照樣能給自己做一件更合身的‘新衣服’。”
最后想說的是
當清華生學廚、本科生讀大專不再是新聞時,我們或許該換個視角:這不是教育的失敗,而是年輕人在就業寒冬里的 “靈活求生”。
學歷從來不是 “人生天花板”,而是 “工具箱” 里的一件工具。
有人用它敲開科研的門,有人用它撬動技能的窗,沒有對錯,只有適合。
畢竟,能笑著活下去的人,比死守 “體面” 的人,更懂生活的本質。
你身邊有 “脫長衫” 的故事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