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西陲,賀江蜿蜒。肇慶封開縣地處粵桂交界,是廣東省林業重點縣,擁有“廣東省林業生態縣”榮譽稱號,森林覆蓋率達75.46%,312.1萬畝林地在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下簡稱:林改)中煥發出蓬勃生機。
對于群眾最關心的四個問題——山要怎么分、樹要怎么砍、錢從哪里來、單家獨戶怎么辦,封開縣作為全省五個深化林改先行探索縣之一,以“三權分置”、適度規模經營、林木采伐“放管服”、產業賦能、司法保障等五大創新舉措精準作答,走出了一條源自群眾、服務群眾、依靠群眾的林改新路。
綠水青山是封開縣的天然底色
明晰林地權屬
讓林農吃下“定心丸”
在國家及省發出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號召后,封開縣積極響應,今年年初縣自然資源局和林業局聯合印發《封開縣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三權分置”改革實施方案(試行)》。
通過明確所有權歸集體、穩定承包權歸農戶、放活經營權,著力破解林地細碎化、經營權流轉不暢等難題,保障林農承包收益,促進林地流轉、入股,共享林業增值紅利,為林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制度基礎。
漁澇鎮作為封開縣“三權分置”改革的先行試點鎮,率先發力。針對家庭承包經營期限不足10年的,該鎮統一開展家庭承包經營林地延包合同簽訂工作,將承包期延長至30年,從源頭上穩定了林農的承包權,為林地流轉奠定了基礎。
“這個政策好,我們心里總算踏實了。”漁澇鎮禾樓村林農陳大叔感慨道。此前,因承包期臨近導致的林地流轉難、權益不穩問題曾讓他憂心忡忡。家庭承包經營林地延包新政的及時實施,讓他吃下了“定心丸”,發展林業的信心更足了。
漁澇鎮林業站站長陳展海介紹,目前除自留山外,正在對家庭承包的所有經營林地,進行延包合同的簽訂。“承包權長期穩定,既堅定了林農經營信心,也提升了林地流轉吸引力,為引入企業發展規模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
漁澇鎮林地延包合同簽訂現場
同時,封開縣林業局專門組建技術支撐團隊,配備RTK測量儀、無人機等設備,深入鎮村一線,協助林農繪制林地地籍圖、完善矢量數據,建立林權數據庫,推動林權管理科學化、信息化、規范化,有效解決“四至不清”等歷史遺留問題,為全縣林地確權、流轉、經營、監管等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也為全省的林改提供了可借鑒的參考范式。
技術人員正在操作RTK測量儀
發展規模經營
提升林地產出效益
在封開縣另一頭的大玉口鎮群星村,安板經濟合作社社長侯文慶算了一筆賬:“以前種的都是雜木,30年才掙15萬元,現在跟企業合作規模經營改種桉樹,短短7年收入就達到54萬元,整整翻了3.6倍!
這一“經濟倍增”的密碼,在于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創新運作。通過集約整合流轉600畝林地,采取“林地入股+企業經營+收益分成”的股份合作模式,林農與瑞林木業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發展共同體。
如今,林農不僅享受分紅,還積極參與林木管護,真正以 “主人翁” 姿態融入林業發展進程。正如瑞林木業負責人梁建春所言:“以林地入股替代傳統租地模式后,林農收入顯著提升,參與積極性也空前高漲,主動參與巡山護林,既破解了林地流轉后林農‘山火看熱鬧’問題,又解決了盜伐木材的歷史難題。現在我們要是疏忽了施肥等管護環節,林農都會主動上門提醒。”
瑞林木業與村經濟合作社合作規模經營的連片林地
而大玉口鎮的另一種創新性托管模式,更是保障了林農的林地經濟效益和林地生態價值。
“以前林農手上的責任山、自留山面積都是散小的居多,很難吸引老板來投資,現在通過‘村委會收儲管護+企業經營’的托管模式,村委會幫著協調收儲散小的林地,再經三資平臺集約規模化流轉經營,每年村委會還能收管理費,經營者則一次性或分期支付30年的林地租金給林農,既解決了散小林地流轉難的問題,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倒逼我們提升服務,真正實現了從‘砍樹賣錢’到‘管樹生金’和‘資源變資產’的轉變!”民進村村委會周容連支書的這番話,道出了林農們的共同心聲。
封開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村委會收儲管護+企業經營’的托管模式,林地租金能一次性鎖定,避免了傳統短期租賃的頻繁糾紛,既為經營者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投資保障,又有效增加了村集體和林農的經濟收入。”
“現在林農除了林地入股享有分成、一次性(分期)收取租金以外,還能在企業加工廠實現家門口就業,所以我們林農積極性都很高。”大玉口鎮林業站站長林瑾光說道,隨著林改的深入推進,大玉口鎮已將這兩種規模經營模式推廣至三個行政村,吸引多家企業簽訂規模經營合同,累計已簽約的整合林地超5400畝,其中入股形式1600畝。
林木采伐“放管服”
疏通林木采伐堵點
“縣里開會問誰愿意先嘗試,我當時馬上就舉手了!”自2003年入行至今的從事林地經營22年的大戶莫品強對本輪林改贊不絕口,“單獨編制森林經營方案+采伐限額五年總控”政策一出臺,他立即響應嘗了“頭啖湯”。
今年封開縣結合林改,支持和引導經營林地面積5000畝以上的單個經營主體或多個聯合主體單獨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并在封開縣年度采伐限額里推行“五年總控”模式,允許經營主體采伐限額指標跨年度調節,賦予經營主體更靈活的自主經營權,大幅提升了林業經營主體的穩定性與市場響應速度。
“以前一年一簽,在不知道每年有多少采伐指標之前都不敢跟客戶簽合同,經常錯過市場好價錢。現在不一樣了,有了五年的總控指標,我能根據市場行情靈活安排每年采伐量,也敢放心跟客戶簽長約了。”談及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帶來的變化,莫品強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除了對林地經營大戶推行“單獨編制森林經營方案+采伐限額五年總控”政策以外,封開縣還針對小額采伐的林農實行了“小額采伐‘承諾即入’”政策,即個人申請采伐人工商品林蓄積量30(含)立方米以下的,僅需填寫申請表并簽署承諾書,即可快速申領《林木采伐許可證》。
“以前林農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從第三方公司設計到領證要一兩個月,現在只要一周左右就能辦結。”封開縣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股副股長何森周介紹道,政策從3月實施至今,全縣受理小額采伐申請16宗,全都已經拿到《林木采伐許可證》。此外,林業部門還提供上門指導、測繪、送證上門等服務,大大減輕了林農負擔。
推動產業發展
林上林下綠富同興
在南豐鎮開明村,幾座連綿的山頭上規整地種著香樟樹、小葉紫薇、紫花風鈴木樹苗,這里正是由130畝的低效林改造而來的“一村育千樹”3.0版本項目所在地。
該項目實施方富澤綠美公司有關負責人賀東介紹,得益于林改政策和“一村育千樹”的1.0到2.0版本的經驗,他們與開明村合作,集約整合130畝的林地用于開展3.0版本,以更大規模的林地發展花卉苗木產業。
“以前這幾個山頭都是些低效林,經我們改造后種上了香樟、紫花風鈴木這類觀賞苗木品種,現在山上變綠變美了。林農可以就近就業,錢包子鼓了,也更愿意繼續跟我們合作了。”
“一村育千樹”3.0版本項目所在地
封開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3.0版本由政府統籌、國資出資、企業運營、鎮村分紅,畝均純收益超過3000元,實現“林農增收、生態增綠”雙贏,極大提振了發展信心。目前,該模式已推廣至南豐、金裝、江口等鎮(街),成為封開縣落實“百千萬工程”、打造現代化林業產業體系的關鍵引擎。
“我們下一步還要利用林下空間種植森林藥材,同時做好基礎配套設施,發展生態旅游業。”賀東補充說道。
封開縣山好水好,在林下種植南藥已有不少人嘗試。羅董鎮思念村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開始試種益智,至今種植面積超3000畝,農戶超200戶。村干部黎柳帆介紹:“每畝年產值約3000元,管理輕便,中老年林農也可以勝任。”
今年72歲的思念村林農袁漢文在摘益智果
除了益智,封開縣近年大力發展林下仿野生靈芝、牛大力等中藥材,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拓寬了林農增收渠道,林地復合經營效益日益提升,林下也能生金。
此外,封開縣正探索推行《封開縣林下經濟收益權證》,經營主體憑此證可在縣域范圍內辦理流轉交易、質押貸款、項目申報、示范評審和林業資產證明等事項,盤活了林下“沉睡”資產。這一探索,為健全林下經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開辟了新路徑。
引入碳匯賠償機制
加快林業生態價值實現
封開縣在林改上的創新遠不止如此。今年2月,封開縣人民法院與封開縣林業局聯合制定了《關于在破壞森林資源犯罪案件中開展生態修復適用林業碳匯賠償機制的工作指引(試行)》,探索構建“法院裁判-林業評估-生態修復”的聯動體系,實現在破壞森林資源犯罪案件中常態化運用“碳匯賠償”機制,通過認購林業碳匯替代生態損害賠償責任,探索多元生態補償新路徑。
比如,今年6月,在江口街道臺洞村委會的一樁林木交易中,黃某擅自超出《林木采伐許可證》的砍伐范圍,超砍了面積1.3公頃、林木總蓄積97.929立方米的林木,被封開縣人民檢察院起訴后,黃某認識到其違法案件適用碳匯損害賠償機制,于是簽署了《自愿認購碳匯承諾書》。封開縣人民法院在此基礎上,委托縣林業局按照《封開縣形式司法林業碳匯損失量計量方法(試行)》,進行碳匯損失量測算,并依據出具測算意見書前一天的全國碳市場收盤價,推算黃某應賠付的碳匯損失金額。
截至目前,封開縣人民法院已辦理相關案件6宗,引導賠償碳匯損失超910噸,為生態保護提供司法支撐體系。封開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模式有效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林業碳匯賠償機制通過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方面的應用,積極拓寬“兩山”轉化路徑,也是廣東在本輪林改中,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創新突破。這一創新模式,為全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供了“封開樣本”。
“讓老百姓從林改中切實受益,正是我們推進改革的核心動力。”封開縣林業局局長植玉勇表示。
從“三權分置”破題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從林木采伐“放管服”到林下經濟富民增收,再到司法碳匯護航生態價值轉化,封開縣以一系列源自群眾、服務群眾的務實舉措,推進林改走深走實,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更讓林改紅利切實轉化為山區群眾的致富源泉,為新時代林改實踐樹起了 “以民為本、惠民富民” 的鮮活標桿。
作者:吳曉翠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