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交互的未來(第五季)——青年藝術家邀請展”在深圳市羅湖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羅湖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羅湖深港現代商貿業升級發展區指揮部主辦,羅湖美術館、三一八藝術文化承辦,深圳市青年美術家協會協辦。展覽匯聚全國70余位新銳青年藝術家的100余件作品,囊括繪畫、雕塑、裝置藝術、數字藝術等多元化作品類別,重新定義觀眾與作品之間的關系,探索科技、人文與藝術交匯的新維度。展覽將持續至8月6日。
展覽如同一座多維共振的實驗室
策展人惠書文介紹:本次展覽如同一座多維共振的實驗室,匯聚架上繪畫的深邃沉思、雕塑的物質重量、裝置的沉浸場域與新媒體藝術的虛擬靈光。這些年輕創作者拒絕淪為技術景觀的被動記錄者,他們以“逆向解碼”的自覺姿態將思想主動介入技術的內核。我們不再滿足于技術對藝術語言的單向塑造,而是聚精會神地聆聽藝術如何以創造的強音,回應、解構、重塑個體在自我生命中的價值體驗。
在架上繪畫領域,藝術家們以顏料為數據載體進行著詩意化的表達。有的作品以層層疊壓的油彩肌理模擬信息加載的多元視角,并在畫面中保留一片具有韻律節奏的筆觸飛地;亦有創作者將社交媒體的碎片化圖像轉化為細膩的拼貼物,從而凝固數字記憶的易逝性。這不僅說明畫布依然是最具精神濃度的界面,亦承載著數字洪流中呈現不可被算法簡化的心靈震顫。
雕塑與裝置則成為實體與虛擬博弈的戰場。不同材質和媒介的應力轉換,隨著觀者的角度變化和步履頻率,將數據中心的邏輯轉化為血肉的溫度寓言;數字影像帶領觀眾步入由數塊碎片構成的模型場域,每一幀都反射著局部的自我影像——唯有當觀者移動至特定角度,無數碎片才在算法調度下聚合為完整景觀,數據的引力場便引發絢麗的粒子糾纏,深刻隱喻數字身份在分布式存儲中的脆弱與韌性,揭示人機共創中意識交融的奇異景觀。
新媒體作品如游弋的生靈,揭示數字時代的本體論困境。增強現實技術為每位觀眾生成專屬的“數據影子”,當浮現由自身移動數據構成的發光軌跡時,“可見的孤獨”精準刺中現代性核心:我們從未如此緊密相連,卻又在數據的海洋中成為彼此的透明人。此種“生靈般的共在”,正是技術代碼意識設定的存在語境。
越來越多的展覽跨越城市邊界促成深度碰撞
羅湖美術館館長于延豐表示:本次展覽作為2025“羅湖深港文化月”系列活動之一,以多種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呈現出全國青年藝術家和而不同的藝術取向。我們期望通過系列展覽,豐富市民暑期文化藝術生活,進一步展現羅湖的文化魅力,促進文化深度融合,推動美術事業高質量發展,彰顯人文灣區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
此次展覽學術主持、深圳市青年美術家協會會長陳俊宇認為,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羅湖美術館今年舉辦“交互的未來(第五季)——青年藝術家邀請展”,羅湖美術館這一項目長年的良好執行,已成為中國當代青年藝術生態中的重要鋪陳者,羅湖作為深圳經濟特區最早的建成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和鮮明的改革與創新基因,在新時期它也將成為不斷挖掘與培育新興藝術家的豐沃土壤。
深圳美術館副館長、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子蚺認為,“交互的未來(第五季)——青年藝術家邀請展”,正是深圳青年藝術生態活力的又一力證。展覽以“逆向解碼”的自覺姿態,讓青年藝術家主動介入技術內核,拒絕淪為技術的附庸。架上繪畫以顏料承載數據詩意,裝置藝術在虛實博弈中重構感知,新媒體作品則直指數字時代的本體困境——這些探索不僅展現了羅湖美術館長期關注青年藝術創作,更印證了深圳作為創新沃土,如何持續激發藝術表達的破界與再生。放眼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的建設正為藝術融合注入全新動能。深圳青年藝術家立足特區深厚的改革基因,依托灣區開放包容的生態,以藝術為媒介,連接科技與人文、個體與社群、在地與全球。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展覽跨越城市邊界,促成深港乃至灣區青年創作者的深度碰撞,共同書寫“海納百川”的文化新篇。
采寫:南都記者 謝湘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