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街,內蒙古通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電廠街道明珠社區就業服務站里卻倍感清涼。徐秀麗手指翻飛地穿鞋帶,笑著說:“以前只能圍著灶臺轉,現在一邊照顧老人,一邊在家門口掙錢,一個月穩穩多拿三四千。”
徐秀麗的改變,是通遼市“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建設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全市緊扣“服務下沉、精準對接、便捷高效”目標,把就業服務搬到群眾家門口。截至目前,123個站點全部投用,覆蓋街道(蘇木、鄉鎮),發布崗位信息7500余條,幫助2500余人就地就近就業。
“站點建在哪兒,群眾說了算。”通遼市就業部門負責人王向宏介紹,通遼市創新“1+N”布局,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建成“家門口”就業服務站107個,聯動零工市場、商圈、產業園、高校等載體建成16個。“一個地方一個特色”,庫倫旗皂戶沁社區把手工編織搬進站,86名低收入居民“編”出月收入2000元;科爾沁區萬達商圈站點把招聘會開進商場,平均一場吸引求職者超千人。
數字賦能,讓崗位“觸屏可及”。站點大屏幕實時滾動“通遼零工”小程序崗位信息,掃碼即可報名。“今年站里給我們解決用工有90人左右,解決了9萬組到10萬組的工作量。”通遼市長川制靴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徐海坤說,通過站點直送訂單,企業用工缺口迅速補齊。
“不僅送崗位,還送技能、送政策。”通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明珠社區黨委書記王如星掰著手指盤點,就業失業登記即時辦理、技能培訓一站對接、招聘信息隨時發布……“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干什么。”據統計,全市各站點已組織培訓7場、對接招聘活動107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0298人,完成年度任務的76.28%,同比增長18.4%。
中午12點,徐秀麗把最后一箱鞋帶交回質檢臺,手機提示音響起——今日工資150元已到賬。“日子就像這鞋帶,越編越緊實,越過越踏實。”她笑著說。小小服務站,正把千家萬戶的“小手藝”串成通遼就業的“大舞臺”。(王瑩、佟悅)
來源:通遼市人社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