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超過30年,早到了成熟期。
可誰能想到,竟然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戰爭”:
點燃導火索的是京東。
今年2月11日,京東高調宣布進軍外賣市場,0傭金招商。4月至今,接連宣布兩次百億補貼計劃。
隨后,淘寶閃購、餓了么等阿里系加入戰斗,先后宣布投入600億補貼。
高盛統計,巨頭們外賣大戰單月“軍費”消耗就在250億。
數字已經足夠震驚。
不過,更讓人震驚的是:
7月16日晚,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在媒體上公開說,外賣爆單“絕大部分是泡沫”。
王莆中是美團外賣業務的操盤人,也是這輪外賣大戰中,美團的“前線總指揮”。
外賣大戰爆發以來,幾家巨頭中,第一次有高管站出來呼吁行業回歸理性,并認真分析外賣大戰和外賣行業。
整個訪談文字版超過1.2萬字,信息量很大。
結合平時的觀察,今天簡要做點分析。
如果按照估值,美團絕對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頂流。
但和很多人想得不一樣,外賣既沒有電商平臺的利潤,也沒有游戲公司的利潤。
王莆中從2013年開始就一直在外賣行業,他給外賣這種商業模式的定義之一就是“利薄”。
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在2018年把餓了么賣給阿里套現665億,他就公開說“外賣的模式永遠都不會賺錢,所以我賣了”。
即便是外賣一哥美團,運營利潤也只有百分之三點幾。
而美國最大的外賣平臺DoorDash,向餐館收取大約30%的傭金,也才勉強達到美團的利潤水平。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誤區:網上流傳美團抽成是20%。
但實際上,店家看到的總費用其實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技術服務費(真正的抽傭),平均不到8%;剩下的是配送服務費(平均每單的配送成本接近7元)。
但美團把抽傭、配送費一起收了,看起來好像是20%,但實際上,配送費是要給騎手的,美團拿的是傭金。
DoorDash外賣配送費
根源在哪兒?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鮑莫爾在1965年就提出一個概念:鮑莫爾病。
核心是說,我們經濟的不同部門的生產率增長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工業部門就比服務部門增長快。
舉個例子。1978年,我們國家煤炭行業人均生產效率是137噸/年,2022年是1800噸/年,增長了12倍。
但1978年,一個保姆一天只能帶一個孩子,哪怕是到今天仍然也只能帶一個。
保姆的工資仍然上漲了很多倍,但是,保姆工資上漲不是因為一天帶了更多的孩子,而是其他行業效率提升,“機械式”促進了保姆工資的提高。
這是當前很多服務行業面臨的問題,人力成本無法邊際遞減。
威廉·鮑莫爾
盡管外賣行業是被互聯網改造最為成功的一個服務行業,大大提高了效率,但歸根結底,外賣仍然是服務業。
所以,外賣至少相當長時間里,仍然難逃鮑莫爾病的怪圈。
這次,猛然打起來的外賣大戰,更像是進攻者們的戰略誤判。
京東殺入外賣,也許是想復制在電商、快遞領域攻城略地的經驗。
而阿里,在喂養餓了么7年后,看到老對手京東下場,也急于“梭哈一把”。
電商巨頭看重的,是即時零售的廣闊天地,是外賣高頻引流的屬性。如果不能獲得超額收益,為自家電商業務拉點人氣總可以吧?
但,外賣行業沒那么誘人,更沒想得那么簡單。
從今年2月11日外賣大戰開打,到今天已經過去5個多月,還沒看到停戰的跡象。
京東、餓了么、淘寶閃購,紛紛入局。
美團一直按兵不動,最終在7月5日,被迫參戰。
短期來看,好像每個都打了勝仗。
京東外賣上線90天,日訂單量就破了2500萬單。
7月14日,淘寶閃購宣布,日訂單量再次突破8000萬單。據說馬云要求“穩定在8000萬單”,而且,后面還要再往上沖。
美團在這次大戰中最為克制,發現對方沖單才反擊,屬于被動防守。
據界面新聞報道,上周六(7月12日)美團的補貼額為3億至4億元,約為淘寶閃購的四分之一,單量卻達到1.5億。
美團1.5億單,淘寶閃購、餓了么8000萬單,加上京東此前公布的最高峰2500萬訂單,全行業的峰值單量超過了2.5億。
但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只有贏家的戰爭。
在訪談中,王莆中連續6次用“泡沫”來形容這波外賣訂單整體暴漲。他是從專業角度給出的分析。
但是,哪怕是只有基本經濟學知識的人都能發現問題的根源。
在經濟學上,有個名詞叫需求彈性。簡單(當然也就不那么精準)地說,就是商品價格變動對需求變動的影響。
像食品它的彈性就比較小。
現在,外賣大戰的手段是什么?就是補貼,更直接地說就是降價。
可問題是,哪怕再便宜,飯一天就吃三頓,不可能因為16元減16元的“0減券”,一天就多吃三頓飯。
所以,這次外賣繁榮,其實是像泡泡一樣被吹起來的虛假繁榮。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進攻者們不約而同地把茶飲作為補貼重點。
因為,先前沒補貼,飯吃三頓,有補貼飯也只吃三頓。
但奶茶不一樣,沒補貼時可能一天不喝一杯,但有補貼,可能一天就喝一杯。
王莆中在專訪中說,宿遷已經被打成焦土了,單量規模漲了4倍。但真正外賣業態的新用戶極少。如果用對手的方式做補貼,美團想做到1.6億、2億都可以,但美團自己踩了剎車,因為沖數字是沒有意義的。
最終,問題是:這次外賣大戰,恐怕不會有贏家。
為什么?
資本的鼻子是最靈敏的。
外賣大戰轟轟烈烈,訂單量屢創新高,但巨頭們的股價卻多次集體下跌。
因為,聰明的投資者已經看出,外賣大戰再打下去,就沒法收場了。
外賣涉及商家、平臺、騎手、客戶等四方,還涉及下單、接單、配送等環節,當然還有店家入駐、管理,更不要說一天里有幾波明顯的流量峰谷。原本需要精細管理。
但,外賣平臺卻主動或者被動選擇了最粗放的打法:大額補貼。
大部分平臺賺了面子、虧了里子。
王莆中說,他就發現有些平臺即時零售單的客單價低到驚人,看了從早晨到上午的12張訂單,其中有10張是買12瓶一扎的礦泉水。
外賣單子數量呼呼啦啦漲,但是GMV(成交總額)卻沒怎么漲,因為都是低價單。
根據統計,光是京東、阿里的戰備投入就高達800億!其中,京東2次宣布在外賣領域投入“百億補貼”;阿里則投入600億補貼,包括4月份餓了么推出的“餓補超百億”,以及淘寶閃購投入500億元補貼。
但燒錢燒出來的用戶忠誠度是需要懷疑的。
經歷過第一次外賣大戰,也是互聯網頂級產品經理的王慧文,就曾經談到過很有名的那個“供需關系”故事:
“外賣行業,很多時候都在補貼,就影響和扭曲了供需,當你沒有補貼的時候,你的供需關系還在嗎?”
補貼生意里,有個重要因素就是要在補貼過程中經營業務,有一天補貼不在的時候,供需還在。那些輸掉競爭的企業,很可能需求就是靠補貼補出來的,補貼不在了需求就沒了。
況且,沒有誰敢把賬上的錢燒光。
補貼退坡之日,就是訂單下滑之時。
商家看起來爆單了,錢卻沒賺到多少。
這次大戰中,最火爆的就是飲品店。但這幾天,陸續有媒體報道一個案例,有奶茶店老板透露,訂單暴增,一天連軸轉,忙下來一算賬:一天凈賺400塊錢……發放員工紅包后一分不剩。
北京南城香餐飲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汪國玉就表態,外賣大戰下餐飲商家整體線上滲透率明顯增加,但客單價下滑、利潤率下降也是肯定的。
王莆中說,宿遷的快餐店沒有人堂食了,全是外賣,因為堂食一份面18塊,外賣6塊,這種巨大的價格扭曲,是不可持續的。
單子漲了,但是賺的錢還不夠買菜結貨款。本來想做堂食,但是,即便有顧客來了,坐在店里點外賣,因為外賣更便宜。店面租金、水電費一分不少。
更有媒體報道,有店家初步估算,利潤下跌了20%到30%。
對于消費者和騎手,暫時好像不錯,一個活多了,另一個吃得更便宜了。
但如果外賣大戰的游戲進行不下去,終究會曲終人散。
況且,有消費者已經發現不對勁。
這次外賣大戰背后,其實還有一個根源:
互聯網巨頭們的“流量焦慮”。
下面是中國互聯網網民規模的曲線圖。
中國互聯網在1994年起步,2005年破億,2年后翻番破2億。尤其是,2009年,3G牌照發放,移動互聯網爆發,網民數量爆發式增長。
但到2020年后,幾乎飽和,新的1億網民幾乎花了4年時間。
實際上,不難理解,因為我們出生人口在下降,網民的增量只會越來越少。
而不少互聯網企業還存在“鋪攤子”的固有思維,希望挖到盡可能多的流量。電商企業增長放緩,以為高頻的外賣是新油田,這完全是一種誤讀。
真相在于,流量已經到天花板,再怎么撒錢、卷,帶來的流量“增量”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外賣的增長,靠的是精細運營和產品創新,不是流量大水漫灌。
外賣平臺回歸理性、回歸商業邏輯,練好自己的內功。
當下,外賣行業缺少的不是烈火烹油,而是細水長流,塑造好行業生態。
比如,對于騎手的社會保障。
這個從今年初就廣受社會關注,但是外賣大戰一打,大家注意力就轉移了,很可惜。
而當美團借專訪向外界發出“止戰書”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既定的道路上。
就在昨天(7月17日)美團宣布,將在今年年底把養老保險補貼推廣全國,預計覆蓋超過百萬騎手,騎手“工傷險”從7月1日起擴大范圍至17個省市,并且由美團全額繳費。
深圳美團騎手在街頭服務站咨詢養老保險參保流程
相比于盯著奶茶咖啡大打價格戰,這才是正事。
再比如,在商戶一側,要引導商戶更多地去提升品質,而不是卷價格。
在消費者一側,如何讓消費者不是簡單地追求低價、速度快。
這些大部分都是看不見的東西,需要的是全社會認知、心智的轉變,需要春風化雨、悄無聲息卻極有耐心地培育,不是燒錢就能解決的。
可這些卻又是讓外賣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更深層次,也更為重要的東西。
心中無敵,則天下無敵。
不只是外賣平臺,我們所有的企業都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客戶身上,而不是盯著對手,去解決行業深層次的問題,而不是嘩眾。
這次外賣大戰,如果沒有外力介入,恐怕一時難以終戰。
只有當所有參戰者都精疲力竭,不得不停下來時,才會真正明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