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復 《閑情記趣》開篇寫到:余閑居,案頭瓶花不絕。案頭插花自古以來就是文人書房的標配。
案頭之花清雅動人,為書房增添了瑩瑩生機。但鮮切花歷來便難以保存,短則一兩日多則三五日,瓶花便會枯黃萎敗。在沒有冰箱,也沒有化學保鮮劑的古代,為了讓瓶花的生命更持久一點,古人們也鉆研出一套獨特的保鮮秘籍。
樂山好水的蘇軾,寫過不少詠花名篇,對于插花也頗有心得。傳為蘇軾所著的《格物粗談》中談過給荷花保鮮的獨門大法——封泥法。折下來的荷花先用頭發(fā)絲包裹住剪下的花枝斷口,再用泥封住切口孔洞,插入瓶中碰觸到瓶底后灌水,運用此法荷花可維持數(shù)日之久。此法關鍵處在于泥封的時效,如果有水進入孔洞中,那就很快腐壞了。
除了封泥,宋人還發(fā)現(xiàn)用火燒鮮切花的花柄切口,可以延長花期。林洪 《山家清事》里說,插牡丹、芍藥、蜀葵、萱草之類花草,“皆為燒枝,則盡開”。歐陽修 《洛陽牡丹記》說,插牡丹 “以蠟封花蒂,數(shù)日不落”,即蠟封切口。
后來溫革在 《分門瑣碎錄》里整合了火燒法和蠟封法,將牡丹和芍藥的花枝剪下后,先把切口用火燒一下,再用蠟液封住后插入瓶中,雙重保險之下,瓶花就能保持多日不枯萎。
另有一種沸湯法與火燒法可謂異曲同工。明代高濂《瓶花三說》中記載過,蜀葵、芙蓉花、牡丹、芍藥等折枝花,可用煮沸的水浸泡下花枝后插瓶,并塞緊瓶口,則數(shù)日花不凋,葉不萎。用此法的花器宜用小口瓶,用廣口瓶則效果不佳。
還有一種槌擊法。周密《癸辛雜識》中記錄了插枝前先要捶碎花柄的做法,今天在處理一些不易吸水的木本花材時,也要稍微捶碎柄部。槌松后的梔子花枝可放入瓶中用鹽干插,此法不用水浸,瓶中梔子也能自然開花抽葉。
蘇軾的梔子花插法略有不同,他并不用鹽干插,而是將花枝根部槌爛后用鹽涂抹,他觀察到這樣保存的梔子花不會很快發(fā)黃。
除了以上幾種眾所周知的方法,還有一些新奇小眾的保鮮大法。比如《瓶花三說》也曾記載過,插海棠花時,先用薄荷葉纏繞在切口,再以薄荷葉放入清水,浸成薄荷水來養(yǎng)花,這樣海棠花的花蕊盡可開放。
蘇軾曾經試驗過插牡丹時,燒灼切口后插入蜂蜜瓶中,牡丹依舊開得很好。就算牡丹開敗后蜂蜜仍然可以食用,但此法終歸略顯奢侈。
他還有一種極具創(chuàng)意的肉湯養(yǎng)梅法。將腌肉的湯汁燒開,撇去面上的浮油,再將熱肉汁裝瓶插梅花,這樣養(yǎng)梅可開花甚至可以結果。按蘇軾的說法,不僅腌肉湯,鯽魚湯亦有此功效。
現(xiàn)代卻是不用煞費苦心實踐各種保鮮大法了,水中投入一片阿司匹林即可保鮮數(shù)日。如果喜歡,可以一年四季瓶中“花事不斷”,幾案之上四時皆“流光動人”。
◎本文原載于《光明日報》(作者:劉紹義),內容略有刪減,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