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樊未晨在新聞發布會提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自1999年7月進入中國青年報,我已經在報社工作了26個年頭,而且一直奮戰在新聞采編一線,我很慶幸自己一直在堅持。
在20多年的新聞一線工作中,我一直秉承邊做邊學邊思考的理念,在新聞工作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新聞素養,同時也在報道過程中不斷積累不斷思考,努力成為自己所報道領域的觀察者和研究者。
年輕的時候總以為擇一事終一生是一件很難想象的事,但,當我在記者這個崗位上走過這么多年后發現,只要保持對一份職業的敬重,葆有一份不斷精進自己的內心,擁有一份不斷充實自己的動力,并且始終擁有一份積極的工作和生活態度,擇一事終一生也是一件可能的事,而記者這個行業更是一份可以讓自己干一輩子的事業。
對工作始終保持敬畏。
我相信不少選擇記者這個崗位的人,內心都是有新聞理想的,期盼“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真正走上這個崗位后發現,記者并不是時時都要成為正義的化身,更多的時候記者要做一個理性的思考者,在自己所報道的領域內深耕,甚至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我一直從事教育領域的報道。教育報道是典型的“四季歌”,每年的9月1日都會報道開學,每年的6月7日又一定會報道高考,年復一年的重復很容易讓人產生倦怠,不過,這其實又是一個極好的積累的過程,比如,每一年的高考試題背后所反映出的就是一段時間教育改革的趨勢,以及改革所帶來的變化,而這些由考試帶來的變化又一定向下對基礎教育、向上對高等教育產生一連串的影響,其中有很多值得研究值得思考的內容。一年又一年的重復,也是一年又一年的觀察,更是一年又一年的積累,所有這些積累最終組成我作為教育記者的“大數據庫”,這個“大數據庫”又會成為之后每一篇報道的背景支撐,雖然這些支撐可能不會出現在稿子中,但是卻讓稿子變得厚重起來。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不僅關乎公平,也關乎每一個家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很慶幸能一直在這個報道領域深耕,既能持續感知領域內的變化,同時也可以把思考融入筆尖,用一篇又一篇帶著點滴思考的報道一點點推動教育向更公平的方向邁進,這何嘗不是一種新聞理想的實現?
把工作當成長跑,認真寫好每一篇稿件。
從進入這個領域那天起,我就知道自己并不是天資出眾的那一個,但是,不出眾并不意味著不能優秀,而且優秀也有很多種,二十幾年如一日,認真寫好每一篇稿子也可以是一種優秀。
所以,從進入新聞行業第一天起,我告訴自己首先不能放棄學習。
由于我并不是新聞專業畢業的,因此自工作以來,我一直自學新聞采寫相關知識,并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海量閱讀各種優秀新聞作品,并有意識地在工作中不斷實踐,用專業知識指導工作實際,同時也用實踐不斷豐富和加深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這幾年,一場融媒變革來到我們面前,這要求新聞從業人員,特別是身處新聞一線的記者要迅速地適應、轉變,我也積極投入其中,沒有因為自己年齡大了就放松自己,向身邊的年輕同事請教,并學以致用,努力嘗試用圖片、視頻等豐富新聞報道形式,通過學習我已經能夠熟練生產各種融媒產品。
其次,我告訴自己絕不馬虎地對待任何一篇稿件。每一篇稿件從選題到采訪再到寫作,我幾乎都用“這是我的第一篇報道”來對待,不“躺在”以前的報道上,不因以前寫過相關題材的報道就不動腦子、缺少動力,而是要把曾經的報道當成“前情背景”,寫出新意;還要用“這是我最后一篇報道”的態度來對待每一次采寫,吃透選題、吃透素材,寫好每一句話、寫好每一段話,盡量不留遺憾。
我的記者生涯確實像一場馬拉松,沒有一直在沖刺,但也絕沒有任何一段是松懈的。我要把馬拉松精神放在工作中,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讓扎實的每一步連接成一段不留遺憾的記者生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