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正是高考錄取的緊張時刻,從媒體和身邊的情況來看,2025年高考季,一場悄然的觀念變革正悄悄發生。
這周有一個熱搜新聞,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
據《南方周末》報道,江蘇南通一位高考604分的女生——在當地妥妥的本科線高分——卻主動放棄211甚至普通本科志愿,選擇了一所高職院校,只為畢業后能順利以軍人身份入編制。
而另一邊,北京清華北大這樣的頂級學府,也悄然遭遇“遇冷”。
在山東、河南等高考大省,不少頂級學霸,主動避開清北,轉而選擇上交、復旦、浙大、甚至下一級學校的“王牌專業”。
一些高中班主任“苦口婆心”勸學生報清北,反被學生一句“我不想內卷”頂了回去。
這些故事放在十年前,簡直不可想象。
但今天,在學歷通脹,迅速泡沫化,以及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卻是整個社會對“上大學”意義的理性、重新的評估。
01
— Dr小魚 —
名校情結開始松動
就業才是硬道理
過去三十年,中國家庭對名校的執念可以總結為八個字:“名校=好工作=好生活”。
但現在,不少學生和家長開始發現,這個等式正在失效。
據《中國青年報》數據,2024年超80%的大學生選擇“畢業即考研”。
而據教育部統計,2023年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不足60%,其中不少來自“雙一流”高校。
與此同時,國家公務員、軍隊文職、事業編、國企等穩定職業成了“香餑餑”——有編制、有保障、有生活節奏,成了新生代對“好工作”的全新定義。
那位江蘇女生的選擇,不是孤例,而是信號。
也許她只是比別人更早一步,看透了“學歷只是敲門磚”的時代終結,提前將人生賭注押在“體制與保障”這張牌上。
02
— Dr小魚 —
為什么越來越多頂級學霸“不報清北”?
清華北大曾是所有學生夢寐以求的終點。
但現在,不少清醒學生“選擇繞行”。
原因至少有兩個:
1、“好專業”比“好學校”更值錢
近年來的考研、就業數據顯示,一些雙非高校的計算機、護理、軌道交通、能源等專業,實際就業率和薪資,遠超名校的冷門專業。
2、高不成低不就的焦慮
清北畢業的本科生,考研要進更頂尖的“黃埔班”(如清華姚班、數學中心),就業想進互聯網大廠、投行、咨詢。
但這些地方,不是太卷,就是不缺人。
而普通的公司并不想招清北生。
這導致清北生高不成低不就,反而成了就業困難戶。
圖表展示了“清北畢業生”與“普通高校畢業生”在五個關鍵就業滿意度維度上的對比。(數據來源說明: 本圖數據參考“麥可思研究院《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
清北在“薪資滿意度”“發展前景”等方面優勢明顯;
而在“生活節奏”“工作幸福感”“工作穩定性”等方面,普通高校畢業生反而略占上風。
03
— Dr小魚 —
高職教育
會不會像過去的中專一樣火起來?
說不定真的有可能。
這幾年上海等地方的“中本貫通”火得不行,很多家長發現讀普高不見得能上好大學,最后高考完還是去個二本或者高職,倒不如初中畢業就走“中本貫通”。
少花錢不說,孩子也不累,一樣能上本地的大學。
今年高考,絕大多數考生選專業勝過選學校。
高職也有點火起來了。
尤其是那些“就業強對口+體制內出口+地方編制”的高職專業,正在形成一個新的“上升通道”:
江蘇某地級市一所高職學院,今年軍隊文職、輔警、社區網格員等體制類崗位“簽約率”超90%,遠超多數普通本科;
浙江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連續三年畢業生月薪中位數超6500元,個別智能制造專業就業對口率達96%。
圖表展示了2019–2023年高職與普通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趨勢對比。(數據來源說明: 本圖表數據依據教育部歷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統計趨勢整理)
高職院校就業率呈穩定上升趨勢,從83%升至90%;
普通本科就業率則呈下滑趨勢,從77%降至70%。
很多父母都表示:“只要孩子有一技之長,日子能過下去,就滿意了。”
04
— Dr小魚 —
時代的驚天大逆轉
就在眼前
過去:考上名校,是人生向上的階梯。
現在:找準路徑,是走出內卷的出路。
這背后,不只是個人選擇的改變,更是整個社會對“教育=成功”的單一想象開始崩塌。
當學歷貶值,真正稀缺的,是能用的能力、生活的穩定性、以及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新一代年輕人,比父母那一代更早學會了,不再為虛名拼命,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這何嘗不是一種進步呢?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