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的三亞,驕陽似火,藤橋河流域的綠意卻濃得化不開。在三亞“赤田水庫流域生態補償創新實踐成果” 的分享會現場,隨著三亞市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負責人在新一輪生態補償協議上落筆,全場響起的掌聲與窗外赤田水庫的粼粼波光遙相呼應。
這場分享會,不僅是對三年治水成效的總結,更是對一種全新流域治理模式的加冕——從 2021 年水質告急的 Ⅲ 類水,到如今連續三年穩定在 Ⅱ 類的“放心水”;從上下游 “互相瞪眼” 的治理僵局,到 65個重點項目落地、93.4% 驗收合格率的協同攻堅,“赤田模式” 正以鮮活實踐詮釋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制度破墻:從“九龍治水”到“協同攻堅”的機制革命
三亞赤田水庫供水灌溉工程管理處三樓會議室的大屏幕上,一組實時數據正動態跳動:取水口溶解氧 7.8mg/L,總磷 0.019mg/L,高錳酸鹽指數 2.917mg/L…… 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套覆蓋 “天空地”的智慧監測網絡在無聲運轉。
“您看這個水質反演模型,能精準定位田滾河流域的磷流失高風險區,這在三年前是不敢想的。” 管理處技術人員指著屏幕上的流域三維地圖介紹,無人機每小時巡航一次,14 座自動監測站實時傳回數據,衛星遙感則捕捉著植被覆蓋變化,“過去上游施肥下游遭殃,現在哪塊田、哪條河有問題,系統 15 分鐘內就能預警。”
這種精準治理的底氣,源于制度創新的突破。2021 年,海南省出臺《赤田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試點工作方案》,首創 “水質、水量、行動”三維補償機制,省級財政 3.3 億元、三亞 1.8 億元、保亭 0.9 億元共同構成 6 億元 “資金池”,考核結果直接決定資金流向 —— 水質越好、行動越實,補償越多。
“這不是簡單的 ‘下游補貼上游 ',而是利益捆綁的共同體機制。”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毛東利在分享會上坦言,赤田的突破在于打破了行政壁壘:省級領導小組統籌決策,市縣聯合指揮部落實任務,“1+N” 政策體系覆蓋綜合治理、監測評估等全鏈條,“65 個項目,小到農戶退耕還林補助,大到污水處理廠建設,每一分錢都盯著治理效果。”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張靜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赤田水庫作為三亞重要的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肩負著為 42 萬群眾供應全市 55% 飲用水的重任,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三年前水質告急時,我們就意識到,必須打破 ' 各管一段 ' 的思維,讓上下游真正成為利益共同體。”她進一步解釋,這套機制的核心是 “雙向激勵”,既讓上游保護者得實惠,也讓下游受益者盡責任,“65個項目的高效落地,正是這種協同理念的最佳證明。”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紅毛丹種植戶林夢勝的經歷印證了機制的力量。“三年前我家 5 畝紅毛丹,光化肥就得投 3000 多塊,雨水一沖,果子爛在地里,水也變渾了。”他蹲在自家果園邊,手指著地里的防草布和滴灌管,“現在政府每畝補 550 元,教我們用綠肥替代化肥,去年收入反倒增了 57%。你看田滾河,以前岸邊全是菜地,現在 18 公里緩沖帶種滿了青皮竹,水清得能看見魚。”
這種變化的背后,是 “成本共擔、效益共享”的生動實踐。首個考核期內,保亭因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獲得 5.16 億元補償,三亞也拿到 0.84 億元用于下游治理。“上游保亭占流域面積 90% 以上,曾因保護戴上 ' 發展緊箍咒 ';下游三亞 55% 的飲用水依賴于此,卻苦于 ' 隔界興嘆 '。” 保亭縣政府副縣長王剛感慨,“現在補償資金像根紐帶,把 ' 要我保護 ' 變成了 ' 我要保護 '。”
科技賦能:從 "大水漫灌" 到 "精準滴灌" 的治理升級
三亞種植結構調整示范基地的芒果林里,一場“減肥減藥” 的革命正在上演。技術人員蹲下身,撥開一株芒果樹下的覆蓋物,土壤表層的蚯蚓正鉆來鉆去。"這是我們和海南大學合作的 ' 林 - 菌 ' 套種技術,魔芋和菌菇能固氮,減少化肥用量 30% 以上。" 他指著旁邊的監測儀,"每棵樹的用水量、施肥量都有數據記錄,手機 APP 能自動提醒。”
基地入口的公示牌上,一組數據格外醒目:2024 年農藥施用量較 2021 年減少 27.43%,化肥減少 16.03%,而芒果甜度卻提升了 2 個百分點。“過去憑經驗施肥,現在靠科技算賬。” 基地負責人介紹,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268 畝芒果園不僅每畝節本 550 元,還拿到了全國首張 “雙碳”證書,“一斤芒果能多賣 2 塊錢,這就是綠色的價值。”
科技的力量同樣體現在污染溯源的突破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周浩正展示田滾河流域的氮磷同位素分析圖:“我們用分子指紋圖譜技術,精準算出農業面源污染貢獻率在 17.69%-54.61%,豐水期更是平水期的 2.2 倍。” 這一發現直接推動了種植結構調整——二級保護區內,高肥高藥的芒果被低耗的榴蓮蜜替代,200 畝示范基地每年減少磷流失 12.64%。
保亭紅毛丹示范基地的“林 - 菌 - 藥”循環模式,則讓生態與經濟形成正向循環。走進基地,紅毛丹樹下套種的南藥和菌菇長勢正旺。“這 200 畝地是從農戶手里租來的,統一管理 10 年。”保亭農業農村局局長黃定賢算了一筆賬:生態產品產量達 2.58 萬 kg / 公頃,經濟效益增加 103 萬元 / 公頃,“農戶既能拿租金,又能在基地打工,人均年收入增了 1.2 萬元。”
在有機質資源化利用方面,海南大學教授喻朝慶在分享會上介紹:“我們設計了一款移動式碳化機,專門針對有機質運輸成本高的難題。這款設備的獨特之處在于,能夠回收利用自身排放的煙氣作為燃料進行二次燃燒,熱效率可達 60%,相比傳統處理方式,耗時能減少 85%-90%。它能快速處理秸稈碳化問題,對于臺風過后產生的大量損毀樹木,也能高效解決其處理難題。此外,該技術不僅可作為土壤碳增匯的有效手段,助力提升土壤肥力,還為生物質能源化利用提供了便利條件,實現了生態效益與資源利用效率的雙重提升。”
協同共治:從“各自為戰”到“全域共贏”的生態圖景
在三亞南頭溪河口生態修復項目的岸邊步道上,清風拂過水面,帶起陣陣草木清香。曾經堆滿垃圾的河岸已被蔥郁的人工濕地取代,菖蒲與蘆葦在水中舒展枝葉,不時有小魚從碧水中躍出,劃出一圈圈漣漪,昔日 “臭水溝” 的痕跡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水清岸綠、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
這片占地 120 畝的生態修復區,是三亞與保亭協同治理的縮影。“我們聯合清淤 3 萬立方米,建了 3 級沉淀池,污水經過濕地凈化,總磷去除率達 40%。” 三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地還建立了水浮蓮 “撈 - 運 - 處 - 管”長效機制,努力實現“常撈常清”,2024 年庫體水浮蓮分布面積較 2023年下降 51.18%。
協同效應不僅體現在污染治理的合力上,更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利益共享成果,讓上下游在生態保護中各得其所。
在保亭,當地依托水庫優良的生態基底,大力推行 “林 - 菌 - 藥” 循環農業模式,精心培育的 “赤田” 生態品牌聲名漸起。這種綠色發展路徑成效顯著,生態產品產量提升至 2.58 萬公斤 / 公頃,帶動每公頃土地經濟效益增加 103 萬元;同時,生態優勢轉化為旅游吸引力,三年間累計旅游收入達 43 億元,真正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互利共贏。
而在三亞,生態補償的紅利直接惠及民生。通過政府補貼,農戶每畝土地支出減少約 550 元,搬遷住戶收入同比增長 57%……
這種共贏讓群眾獲得感持續提升。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調查顯示,87.5% 的受訪群眾對治理成效滿意。在三亞南田居,搬遷戶王桂蘭的新家窗明幾凈:“以前住庫區邊上,房子漏雨,現在政府補了錢,住進新社區,我在芒果基地打工,月收入 3000 多。”像她這樣的搬遷戶,三亞共安置 35 戶,1889 名當地居民實現就近就業。
“赤田的寶貴經驗,在于它找到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毛東利在總結時表示,“赤田模式”的成功在于 “三個堅持”:制度集成創新,構建 “水質、水量、行動” 三維補償機制等,破解治理困局;科技精準賦能,借智慧監測等提升效能,實現雙贏;系統協同治理,推進多項整治,共享福祉。他表示,下一步要推動這一模式從“局部樣板”發展為 “全域風景”,讓更多流域通過生態治理實現綠色發展、收獲生態紅利。
夕陽西下,赤田水庫的水面被染成金紅色。數據顯示:85.7% 的斷面水質達優級,為歷史最好水平。這場跨越三年的“赤田之約”,不僅守護了一庫清水,更孕育出一套可復制的流域治理方案 —— 當制度創新、科技賦能、協同共治形成合力,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便有了最堅實的支撐。
中國環境報記者:周海燕
通訊員:張延文
攝影:楊松
來源 | 海南生態環境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