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19世紀末的明治維新后,迅速躋身近代化國家的行列,國力膨脹的同時,野心也隨之膨脹。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讓日本嘗到了擴張的甜頭,逐漸將目光鎖定在資源豐富的中國。1927年6月27日,時任首相田中義一主持東方會議,明確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的戰略。
這份計劃如同日本軍國主義的藍圖,指引了隨后十余年的侵略行動。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以“柳條湖鐵路爆炸”為借口,迅速占領東北三省,僅用百余天便建立了偽滿洲國,東北的廣袤土地成了日本的戰略跳板。
岡村寧次是這一侵略計劃的關鍵人物之一。他1884年出生于東京一個沒落的武士家庭,自幼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1898年,他進入東京陸軍幼年學校,1904年從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與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等同期生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骨干力量。
畢業后,岡村被派往中國,表面上以學者身份收集情報,實際為日本的侵華布局。他走遍北京、天津等地,熟悉中國的地形、軍力和社會狀況,為日后的侵略提供了詳實的情報基礎。1921年,他在德國與永田鐵山等人結成“三羽烏”聯盟,主張通過暴力改革日本,建立法西斯體制,為侵華戰爭埋下了思想伏筆。
1928年,岡村作為步兵第六聯隊長,參與制造了濟南慘案。當時,國民革命軍北伐進入山東,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出兵干涉。5月3日,日軍在濟南城內挑起沖突,肆意屠殺中國軍民,造成6000余人死亡,1700余人受傷,財產損失高達2957萬元。
岡村作為指揮官之一,直接推動了暴行的實施。1932年,他晉升為關東軍副參謀長,策劃了一·二八事變,指揮日軍進攻上海,迫使中國簽訂停戰協定。次年,他率軍進攻熱河,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并在塘沽與國民政府代表簽署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將華北部分地區劃為“非軍事區”,為日本進一步擴張掃清障礙。
到1937年,日本的侵華步伐愈發急促。東北已被完全控制,華北成為下一個目標。日本試圖通過扶持親日勢力,建立傀儡政權,但多次嘗試均告失敗。華北的局勢并不如日本預期般平靜,中國民眾的抗日情緒日益高漲。
岡村的反思:盧溝橋事變及其后果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標志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端。當晚,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演習,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隨即,日軍發動進攻,炮火轟鳴,打破了華北的平靜。
岡村寧次當時擔任華北方面軍的高級參謀,主張通過談判控制局勢,避免全面戰爭。他認為,中國內部的派系紛爭可以被利用,武力擴張可能適得其反,激起全國性的抵抗。然而,日本軍部的鷹派占了上風,迅速將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
盧溝橋事變的后果出乎日本的預料。中國原本分裂的軍閥和政治力量,在民族危亡的關頭空前團結。國共兩黨擱置內戰,組成抗日統一戰線,全國民眾的抗戰熱情被徹底點燃。
岡村在回憶錄中寫道,盧溝橋事變是個錯誤,因為它讓中國從四分五裂走向了空前團結。他認為,九一八事變時中國的不抵抗政策,以及長城抗戰中的節節敗退,讓日本誤判了中國的實力,以為可以通過速戰速決征服華北。然而,事態的發展證明了他的判斷失誤,也暴露了日本戰略的短視。
1940年,岡村被任命為華北方面軍司令官,負責鎮壓華北的抗日力量。他推行了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旨在摧毀抗日根據地的生存基礎。這一政策最初由前任司令官多田駿提出,但岡村將其推向了極致。
1941年7月,他調集7萬余日偽軍,對晉冀魯豫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制造了野北慘案、北管頭慘案等一系列屠殺事件。在野北,村莊被付之一炬,數百名村民被機槍掃射,尸體堆積在田間。北管頭村的居民被驅趕到廣場,老人和兒童無一幸免,鮮血染紅了村口的土路。
1942年5月,岡村指揮了冀中平原的“五一大掃蕩”,動用5萬余日軍,建立了1733個據點和4100余公里的封鎖溝,試圖切斷抗日武裝的活動空間。在饒陽縣,3萬余名平民被屠殺,房屋被焚毀殆盡,糧食被洗劫一空。
武強縣和定縣的村莊同樣未能幸免,日軍在村莊間穿梭,用刺刀和火焰吞噬一切生命。在北瞳村,日軍向地道內投放毒氣,800余名藏匿的村民被熏死或槍殺,婦女被施暴后殺害,整個村莊化為廢墟。這些暴行不僅未能摧毀抗戰意志,反而激起了更強烈的反抗,游擊隊在夜色中伏擊日軍,地雷戰和地道戰讓日軍防不勝防。
1943年起,日本的戰局急轉直下。太平洋戰場的失利讓日本資源匱乏,華北的日軍陷入孤立。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根據地內開展地道戰、麻雀戰,頻繁襲擊日軍據點和鐵路線。1944年,岡村被任命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試圖通過“豫湘桂戰役”打通大陸交通線。
他指揮日軍攻占長沙、桂林等地,但這些勝利代價高昂,未能改變戰略頹勢。日軍士兵在泥濘的山路上跋涉,補給線被游擊隊切斷,士氣低落。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讓日軍的每一步推進都付出沉重代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岡村接到東京密電,命令停止作戰。他最初試圖繼續抵抗,計劃進攻重慶以牽制盟軍,但這一計劃未獲批準。8月17日,朱德命令日軍向中共武裝投降,岡村拒絕執行,選擇了向國民政府投降。
9月9日,他在南京中央軍校禮堂簽署投降書,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遞交降書。他的手微微顫抖,蓋章時甚至歪斜,標志著日本侵華戰爭的終結。投降儀式后,日軍開始撤離,百萬士兵和僑民在南京、上海禁止的碼頭上船回國。
戰后,岡村未立即回國,而是以“聯絡班長”身份留在南京,協助處理日軍遣返事宜。盟軍多次要求將其引渡至東京受審,但國民政府以各種理由拖延。1946年,蔣介石親自會見岡村,表示寬大處理的政策。國民政府安排他住進上海一處隱秘住所,由軍警保護。
1948年8月,岡村在上海接受審判,法庭內外民眾群情激憤,要求嚴懲戰犯。然而,1949年1月26日,國防部軍事法庭宣判他無罪,引發全國嘩然。1月30日,岡村登上美國輪船“維克斯”號,從上海黃浦港悄然離去,返回日本。
回到日本后,岡村未受進一步追責。他于1950年擔任日本戰友會副會長,1955年起為臺灣當局的“革命實踐研究院”擔任高級教官,撰寫軍事論文,協助訓練反共部隊。1966年,他在東京病逝,終年82歲。
他的回憶錄于1970年出版,中文版于1981年由中華書局發行。他在書中反復強調,盧溝橋事變是日本戰敗的起點,因為它激發了中國的全民抗戰。他的反省并非出于對暴行的悔恨,而是對戰略失誤的懊惱,試圖為自己的罪責開脫。
岡村寧次的回憶錄將盧溝橋事變視為日本失敗的轉折點,卻掩蓋了他對戰爭罪行的責任。他的策略雖狡猾,但低估了中國人的團結與韌性。八年抗戰,中國的犧牲換來了勝利,也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