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發現了嗎?城市發展的游戲規則變了,誰能抓住新機會,誰就能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贏得先機。
7月中旬,一場十年未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場會議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中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會議指出,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2024年,全國地方債余額已超40萬億元,部分城市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30%以上。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7%,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財政吃緊,城市擴張進入平緩期!3件事情咱需要提前了解早準備,分別是什么呢?
第一件事:“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
會議明確提出“五個轉變”: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集約高效、特色發展、治理投入和統籌協調。
這些轉變背后是嚴峻的現實挑戰。2024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近20%,部分三四線城市地塊頻頻流拍。財政壓力導致一些城市不得不縮減公交線路、延遲發放教師工資,開發區轉型困難。
李稻葵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核心問題是“淤堵”,資金循環不暢使經濟未能充分釋放增長潛力。他建議擴容國債市場,部分置換地方債,緩解地方政府壓力,同時盤活國有資產,通過證券化增強政府的財政能力。
第二件事:城市分化加劇,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城市發展進入淘汰賽階段,分化已成定局。會議明確傳遞出信號:大城市需提升承載力,吸引人口和產業;而人口流失的收縮型城市需“穩妥調減市轄區”。
在東北地區,部分縣市已開始試點合并行政區劃,縮減基建規模,聚焦基本公共服務。這種分化對普通人意味著:選擇哪座城市生活,將直接影響你未來的工作機會、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城市競爭也從“單城作戰”轉向“組團出擊”。會議提出要“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已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典范。
第三件事:房地產有了新玩法
告別“三高”模式,房地產進入精耕細作時代。會議重申“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意味著政策目標已從單純的“建房子”,轉向建立以人為主、平衡商品屬性和民生屬性的長期穩定制度模式。
“好房子”成為關鍵詞。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好房子”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安全、舒適、綠色、智慧”成為新標準。會議在部署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時,也特別提到要“采取更有效措施解決城市空氣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等方面的問題”。
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被重點提及。作為外來人口的主要承載地,廣州、深圳在“城中村改造”中先行先試:廣州出臺全國首部城中村改造條例,建設保障型住房;深圳則推動城中村住房租賃規模化、專業化。
全國已有20個城市入選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示范城市,廣州、深圳在城中村改造中率先探索規模化、專業化路徑。這些城市正率先告別“攤大餅”模式,轉向精細化運營的城市發展新賽道。
選擇城市就是選擇未來。都市圈核心城市如長三角、珠三角將繼續集聚資源,而收縮型城市則面臨公共服務收縮。普通人需重新評估自己的城市選擇,關注產業活力和公共服務質量。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看清方向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