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負債,通縮周期的風險要比通脹周期的風險來得更大。
我們不做國與國的比較,只做企業的比較;通縮和生產過剩背景下的高負債風險,與通脹環境有本質區別,差異在于“債務的實際價值”和“償債能力”的變化方向不同,通縮時等于債上加債。
通縮背景下,債務實際價值上升:這時物價普遍下跌,錢更“值錢”了,意味著同樣金額的債務,實際購買力變強,相當于債務人要還的“真實債務”變多了。比如借100元,通縮后這100元能買的東西比以前多,理論上還款壓力也更大了。
而收入和資產在貶值:通縮往往伴隨經濟低迷,企業營收下降、個人收入減少,債務本息是固定的,償債能力被壓縮,于是陷入“收入降低-債務違約”的惡循環。對企業經營而言,生產過剩下導致利潤也被壓縮,商品供大于求,企業不得不降價促銷,利潤率大幅下滑甚至虧損。此時高負債企業不僅賺不到錢來還債,還要承擔利息成本,現金流變得脆弱。
如果企業恰好是靠抵押資產借錢渡劫,那么 ,生產過剩可能導致相關資產(如廠房、庫存)貶值,一旦需要變賣資產償債,會發現資產已經不那么值錢了,比如房產,那就意味著遭遇到了真正的債務危機。
比較之下,通脹環境下的高負債相對“緩沖”
通脹時物價上漲,錢變“毛”了,理論上債務的實際價值會相應縮水(比如借100元,通脹后實際購買力下降,相當于實際償還的“真實債務價值”變小了)。同時,企業營收和個人收入可能隨物價上漲而增加,償債能力反而在增強,所以高負債壓力相對小一些。
從償債難度和債務價值變化來看,通縮和生產過剩確實會讓高負債的風險被放大。
企業是這樣,國家也一樣,而走出通縮,也比走出通脹更難,通縮一旦發生,就是一個漫長的冬季,要盡快地無損地出清過剩產能,避免經濟衰退,這恰好是一種矛盾,這就是為什么七月后開啟了指令性產能出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