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的一個深夜,武漢一位名叫李鳳琴的女士經(jīng)歷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當時,李鳳琴正在熟睡,突然被一個深夜來電吵醒。她揉了揉眼睛,查看來電顯示,頓時驚得說不出話來。
來電上赫然顯示著“兒子”,但李鳳琴的兒子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經(jīng)去世,而且他生前使用的那部手機也隨他一同火化了。
那么,這個神秘的深夜來電,真的是她的“兒子”打來的嗎?
一夢驚魂
要了解這個離奇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得把時間倒回一年前。
那時候,李鳳琴還在醫(yī)院工作。
在兒子出事前的那段時間,醫(yī)院接診量異常密集,李鳳琴經(jīng)常剛下夜班,又被叫回手術(shù)室。
那天,她剛完成一臺漫長的手術(shù),疲憊不堪地趴在值班室的桌子上小憩,結(jié)果做了一個非常“奇特”的夢。
在夢中,李鳳琴夢見正在本地讀大學的兒子,正站在她面前。
她剛想開口說話,只見兒子抓著頭抱怨她給的生活費太少,連新球鞋都買不起,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鞋子穿了。
更令人費解的是,一向陽光開朗的兒子,突然抱住她哭了起來,說走路磨腳,特別難受。
李鳳琴聽后心疼不已,剛想伸手摸摸他的頭,卻被一陣突如其來的手機鈴聲驚醒。
還沒完全清醒,她便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接通。
電話那頭傳來急促的聲音:“阿姨,您兒子黃震出事了,趕緊來學校一趟!”
聽到這話,李鳳琴的心猛地一沉。
掛斷電話后,她立刻聯(lián)系了丈夫老黃,兩人火速趕往學校。一路上,兩人都感到無比緊張。
抵達學校后,校方領(lǐng)導(dǎo)和老師已在門口等候,神情凝重。
確認身份后,老師將他們帶至宿舍樓前,緩緩講述了事情的經(jīng)過:
原來,那天暴雨傾盆,黃震打算去陽臺收衣服,但陽臺被雨水浸濕,非常滑,他一不小心踩空,從樓上墜落。
更令人揪心的是,樓下正好有一根尖銳的鐵管,不偏不倚地刺穿了他的大動脈。等老師發(fā)現(xiàn)時,人已經(jīng)沒有了生命跡象,送醫(yī)前便已搶救無效。
隨后,李鳳琴和老黃被老師帶去辨認“兒子”的遺體。
看著太平間里兒子冰冷的軀體,夫妻倆瞬間崩潰,幾乎站不穩(wěn)。
尤其是李鳳琴,原本還算堅強的她,仿佛被抽去了所有力氣,整個人瞬間垮了下來。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李鳳琴如同患上了抑郁癥,整日茶飯不思,只是對著兒子的照片發(fā)呆,時常淚流滿面。
李鳳琴的手機中,至今仍保留著兒子生前最后一條短信,那是事發(fā)當天下午發(fā)來的,內(nèi)容是提醒她“今晚有暴雨,記得收陽臺的被子”。
看到兒子一條條短信,李鳳琴更加悲痛。她擔心兒子在那邊無人陪伴,又心疼不已。
因此,在火化那天,她堅持將兒子的手機一同火化,希望他在那邊不會孤單,還能像以前一樣玩手機、發(fā)短信。
值得一提的是,從那天起,李鳳琴形成了一個心理障礙,只要深夜有來電響起,她就會不由自主地全身顫抖。
丈夫帶她去了多家醫(yī)院檢查,醫(yī)生一致診斷為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
盡管丈夫不希望她繼續(xù)查看手機,但她仍堅持每天定時給兒子原來的號碼發(fā)送短信,傾訴思念。
李鳳琴覺得,這種持續(xù)發(fā)短信的行為,就像兒子仍然在身邊一樣,仿佛那個少年只是遠行,并沒有離開。
時間來到2005年8月,黃震已經(jīng)離開一年多,李鳳琴依舊每天給那個舊號碼發(fā)送短信。
這天深夜,她一如既往地編輯著“震震,明天要降溫,記得加件外套”的短信,然后安心入睡。
沒想到,剛睡著不久,手機突然震動起來——那個熟悉的號碼,竟然回撥了過來。
午夜“詭異來電”
李鳳琴被突如其來的電話驚醒,看到來電顯示是“兒子”后,心臟仿佛被一只手緊緊攥住,顫抖著滑動接聽鍵。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年輕男子的聲音,語氣略帶遲疑:“您好,為什么您一直給這個號碼發(fā)短信?”
原來,電話來自一位名叫陳威的24歲男子。李鳳琴兒子的號碼早已被運營商回收,并重新分配給了他。
由于近來頻繁收到陌生短信,他忍不住回撥詢問。
李鳳琴握著手機的手不停顫抖,哽咽著講述了黃震的事情,說自己只是想念兒子,發(fā)短信就像還在和他對話。
電話那頭沉默良久,隨后陳威的聲音帶著明顯的情緒:
“阿姨,我從小就沒有媽媽,聽了您的故事很感動。如果您不介意,我認您做干媽吧,以后我來當您的兒子。”
李鳳琴愣了一下,眼淚瞬間奪眶而出,哽咽著答應(yīng)了一聲“好”,兩人就這樣一拍即合。
但當丈夫老黃得知此事后,卻充滿警惕,反復(fù)提醒李鳳琴:
“現(xiàn)在騙子太多,別輕易相信陌生人,小心被騙。”李鳳琴嘴上答應(yīng),心里卻莫名感到踏實。
“一見如故”
李鳳琴和陳威就這樣每天通電話,不久后,他們約定見面。
見面當天,李鳳琴特意去超市買了陳威在電話中提到喜歡吃的葡萄和油桃,放在黃震生前用過的水果籃里,早早來到公園等待。
當她遠遠看到陳威走來時,發(fā)現(xiàn)他穿著簡單的白T恤和牛仔褲,陽光下笑起來露出兩顆小虎牙,竟與黃震有幾分相似。
更巧合的是,兩人交談后發(fā)現(xiàn),陳威和黃震同歲,連母親的生日都是同一天,甚至連喜歡吃辣、不喜歡吃香菜這些小習慣都一模一樣。
親切感如潮水般涌來,李鳳琴拉著他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一周后,陳威主動提出要去黃震墓前看看。
站在墓碑前,他將帶來的白菊輕輕放在碑前,對著照片中的少年鄭重承諾:“黃震,你放心,以后叔叔阿姨由我來照顧,我會為他們養(yǎng)老送終。”
李鳳琴站在一旁,看著陳威認真的側(cè)臉,淚水如斷線的珠子般落下,但內(nèi)心卻前所未有的踏實——她知道,這是兒子在天堂,為她送來的新牽掛。
從那天起,陳威成了李家的常客。
一有空就來看望他們,幫老黃修理家電,陪李鳳琴去菜市場拎菜,家里逐漸恢復(fù)了往日的熱鬧氛圍。
據(jù)說,后來陳威結(jié)婚時也邀請了李鳳琴夫婦參加,對待他們?nèi)缤H生父母,一家人其樂融融。
誰也沒想到,那次深夜的誤撥電話,竟促成了一段奇妙的緣分。
李鳳琴心中的喪子之痛,在日復(fù)一日的陪伴中逐漸被治愈。而自幼在孤兒院長大的陳威,也終于有了一個真正的家,有了疼愛他的父母。
所以,愛從不止一種形式,它能跨越生死,超越血緣,在兩個孤獨的靈魂之間,架起一座溫暖的橋梁。
信息來源:貴州衛(wèi)視《真相2014》節(jié)目
為了增強文章可讀性,部分內(nèi)容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性閱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