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8小時內,賴清德連遭兩記重擊:民調支持率跌到42.9%,再次上演"死亡交叉",而陳玉玲罷免案雖然沒成功,卻暴露出超過75%民眾壓根懶得搭理這種政治游戲。
誰也沒想到的是,面對這樣的內政危機,他不是想著怎么亡羊補牢,而是琢磨著8月要去南美"訪問",還想方設法要在美國"過境"停留。
就在這節骨眼上,賴清德這場外交豪賭真能如愿?大陸劃下的那條紅線又意味著什么?
作者-鹽
救災現場的那句拒絕,把民心徹底推開了
臺風剛過,滿地狼藉。
災區民眾看著堆積如山的廢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請軍隊來幫忙——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可賴清德的反應卻讓所有人傻眼了:"不能什么都靠臺軍。"這句話一出,現場瞬間安靜了。
老百姓心里那個涼啊,災難面前連自己的軍隊都不愿意幫自己的人民,這樣的領導者還值得信任嗎?
說到底,這不是第一次了。賴清德嘴上說得好聽,什么"團結"啊、"為民服務"啊,一套一套的。
可真到了關鍵時刻,他的那套優先級就暴露了:演習比救災重要,政治比民生重要,"臺獨"理念比同胞安危重要。
這種價值取向的暴露,比任何民調數據都來得直接。
老百姓不是傻子,誰真心為他們著想,誰只是在表演,心里清楚得很。當政治人物把老百姓的痛苦當作可以計算的政治成本時,民心的流失就是必然的了。
難怪那些本來支持綠營的人都開始抱怨,覺得賴清德一干人真的要"脫離群眾"了。連鐵桿支持者都開始動搖,這政治賬本上的赤字能不越來越大嗎?
更諷刺的是,就在賴清德推動漢光演習的同時,演習現場竟然還出了車禍。
輕型戰術輪車沖撞路邊石墩,3名官兵受傷,現場血跡斑斑。原本還特意邀請了美軍觀察團,結果美方連個代表都沒派來。
這場本想"秀肌肉"的演習,徹底變成了"事故現場"。演習頻出意外、戰略設定脫離現實,再加上美軍的"缺席",賴清德的如意算盤徹底打空了。
美國靠山正在變心,臺灣棋子怎么辦?
想借美國大腿抱一下?這招以前或許管用,但現在的國際環境早就變了。
最明顯的信號就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微妙調整。英偉達專門為中國設計的H20芯片都獲批出口了,這說明什么?
說明美國在關鍵技術上對華政策正在松口,甚至可以說是主動示好。這種調整并非個例,近年來即便中美在高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競爭激烈,但雙方高層之間的接觸,都在試圖為兩國關系建立所謂的"護欄"。
更要命的是,美國自己的態度也在變。還記得賴清德上次想去美國,結果只能在關島和夏威夷"過境"嗎?
連美國本土都沒讓他踏上,這就是現實。美國人嘴上說得好聽,什么"支持民主"、"保護盟友",真到了關鍵時刻,考慮的還是自己的國家利益。
現在中美關系正處在微妙的緩和期,雙方都在為兩國關系建立"護欄"。
在這種戰略考量下,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每一步棋都會比以往更加謹慎。畢竟,為了一個象征性的"過境"而激怒中國,劃算嗎?
臺灣對美國來說,說白了就是一枚棋子,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用,不需要的時候就晾在一邊。賴清德指望通過"過境"來提升所謂"國際地位",恐怕很難得到美國全力配合了。
特朗普政府的一連串操作,也徹底暴露了其在臺海問題上的"野心"與"搖擺不定"。
一方面想打"臺灣牌"給中國施壓,另一方面又要考慮經貿關系的大局。這種矛盾心理,讓臺灣當局的外交空間進一步壓縮。
更關鍵的是,美國現在正想方設法緩和跟中國的關系。在英偉達CEO都確認專門給中國設計的芯片獲批出口的背景下,美國會為了討好臺灣當局,去觸碰大陸的底線嗎?
撒幣外交的真相:花錢買來的都是假朋友
說起這種"金援外交",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賴清德為了維持那幾個所謂的"邦交",不知道往外撒了多少錢。據說為了能在美國"過境",賴清德可能還要宣布大規模采購美國的民航客機。
看看這些年的"外交"模式:給巴拉圭修路、給危地馬拉建醫院、給伯利茲搞基建,說白了就是拿著納稅人的血汗錢往外撒。
可這種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關系,能有多牢靠?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還記得當年的巴拿馬、多米尼加嗎?今天可以為了臺灣的錢跟你好,明天也可以為了大陸更多的錢跟別人好。這就是"金援外交"的本質——花錢買來的友誼,說變就變。
更諷刺的是,島內現在經濟形勢本來就不好,老百姓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結果當局不想著怎么改善民生,反倒把大把的錢往外撒。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做法,老百姓早就看膩了。
對比一下馬英九時期兩岸關系緩和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經濟紅利,再看看現在這種"撒幣外交"的尷尬處境,哪種路徑對臺灣民眾更有利,答案不是顯而易見嗎?
那些收了錢的"邦交國",對臺灣有什么真正的幫助?
聯合國進不去,國際組織參與不了,連世衛組織的門都摸不著。花這么多錢,買來的是什么?是更深的國際孤立。
島內不少民眾都紛紛批評,表示這些都只是走過場,回來之后該干嘛還干嘛。這話雖然說得直白,但確實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這種"金援外交"的模式,花了大價錢,效果卻微乎其微。
那些收了錢的"邦交國",今天可以為了錢跟你好,明天也可以為了更多的錢跟別人好。這種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關系,實在是太不牢靠了。
時間不等人,賴清德還有幾張牌可打?
擺在賴清德面前的路其實很清楚,可時間窗口正在快速關閉。
從實力對比來看,兩岸關系的天平早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大陸這些年的發展有目共睹,經濟總量、科技實力、國際影響力,哪一樣不是在快速提升?
而臺灣呢?還在玩這種"以小博大"的危險游戲。這種差距不是幾年形成的,更不是幾年就能縮小的。
更重要的是民心的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工作、生活、創業,他們親眼看到了大陸的發展,感受到了同胞的溫暖。
這種實地接觸帶來的觀念轉變,比任何政治宣傳都有效。當年輕一代開始用腳投票,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兩岸合作才是正道,那些靠著制造對立、煽動仇恨來獲取政治利益的政客們,還能蹦跶多久?
大陸的態度也很明確:和平統一是首選,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其他手段。
這不是威脅,而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清醒認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怎么可能缺少臺灣這一塊?
就在賴清德的"訪問"計劃剛一露頭,大陸方面就發出了嚴厲警告。外交部和國臺辦的發言人都明確表示,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官方往來。
措辭之嚴厲,立場之堅定,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其中的分量。大陸方面的紅線畫得很清楚,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任何外部勢力都不得插手。
這不是第一次警告,但每一次都是認真的。賴清德如果執意要去,后果可想而知。
7月9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包括漢翔航空工業在內的8家臺灣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這次對島內實體的制裁是具有"立刻性"、有"實際痛感"的暴擊。
賴清德現在的處境,就像一個在懸崖邊上的人,明知道前面是萬丈深淵,卻還在拼命往前沖。
他以為通過"訪問"、"過境"這些小動作,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能阻擋歷史的車輪?這種想法,實在太天真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順應者昌,逆勢者亡。選擇權雖然在他手里,但時間不等人,機會更不會永遠存在。
結語
政治人物的個人選擇,最終都要接受歷史的檢驗。順勢而為者能留下美名,逆流而動者只會被歷史的大浪拍在沙灘上。
大陸的發展大勢不可阻擋,民心的向背早已分明,臺海問題的解決確實只是時間問題。
面對這樣的歷史選擇題,聰明的政治人物應該怎么做,其實答案已經很清楚了。你覺得賴清德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嗎?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